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
子夏讲的这些话,与前一章的意义呼应。教育或者学习的本质乃是做人,其次才是文化学习。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在家一个合格的家庭成员,继而在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最后学习文化课。这个教育次序十分清晰。
最后“虽曰未学”中的学,可以说是今天意义上的文化课。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学习就是做人。或者春秋时期也有人对知识教育的重视超过了做人的教育,看来古今都有此问题。
子夏传承了孔子的教育主张。在此两章编排在一起于学而章中,十分恰当。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易色:杨伯峻先生将贤贤易色解释为:对妻子,看中品德,不看中姿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委弃,给予,献出。答应了别人的事就一定要尽心尽力,豁出性命。
子夏说:“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爹娘,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2]
子夏说:“辨别君子,就观其言谈举止;侍奉爹娘,观其是否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看其是否能尽职尽责;同朋友交往,见其说话是否诚实守信。虽说只是辨别,可在辨别的过程中会渐渐提高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了。”
3.子夏说:“看重实际的德行,轻视表面的姿态。侍奉父母要竭尽全力,服务君主要奉献自身,与朋友交往要说话有诚信。这样的人,虽说没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