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下半年,中国保险业和保险公司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大量人力带来的巨额保费在源源不断地流入保险公司,而另一方面,素质参差不一的业务员将行业的信誉度带到了历史的谷底。“考察发达国家的保险发展史,都经历过一代人败坏行业信誉,而靠后代人努力重树行业声誉的过程,”一个行业观察员说,“难道此种规律是这个行业的宿命?如果是,那多少有点悲哀。”不管是审批不严,还是某些公司胆大妄为,或者说行业规律之说,舆论压力已经波及监管部门,而各家公司的保险代理人队伍还在不断膨胀,膨胀出的新人还在不断冲击新市场。
1997年一季度,平安在人力暴增、业绩猛蹿而鼓舞起来的情绪中轰隆隆地继续向前。3月末,寿险业务的捷报无疑让这种情绪进一步发酵。一季度寿险保费总收入为23.16亿元,是去年同期的3倍。其中团体业务完成13.3亿元,是去年同期业务收入的4.35倍。公司里人人脸上洋溢着乐观,和同业交流中,都难免有些沾沾自喜。一个在快速成长的企业如果说会产生危机,那么最大的危机就是公司里的人都没有了危机和忧患意识。满足现状、洋洋自得、自我感觉良好,这些都是能毁灭一个人和一家公司的毒药。
——摘选《大道平安》第六章 繁荣危机
文/蒙初凝琪
2018年12月9日 星期日 天气晴
我是一名平安人。可是,当初选择就职中国平安公司上班的我真不是因对保险行业有多认可才踏入到这个行业的,仅仅是“我的租房钱再也不要父母来掏了”。于是,误打误撞中我进入了中国平安。
从此,没心没肺的摸爬滚打。
富人常洗脑、穷人常洗澡,哈哈,我现在害羞的告诉你,我的精神富裕到愈发认同了这家保险公司的理念。
于是,2018年——中国平安诞辰30周年之际,我主动找来这本介绍中国平安公司成长经历的书《大道平安》,不紧不慢,闲着没事就读来几页。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特别感谢不管自己到了多大岁数,还能保留着孩童般的好奇心,这一点挺好。
我在想,我一直效力的这家企业到底是什么样的?它的过去有哪些故事?它是怎样诞生的?我的前辈们是怎样为它付出、为它奋斗的?
带着心中的问题,我翻开了这本书。
最大的危机就是人没有了危机意识
这句话的意思早就听我那些在我不同阶段遇到的不同的直属领导提及过,在此书中,我与这句话又殊途同归的遇见,它单独出现在第六章里,作为陈述1997年中国平安第一次大规模行业整顿的重要性而铺设、点题。
原来,历史总是前前后后上演着类似的境遇。平安在成长道路上跌跌撞撞,大大小小的危机不断、矛盾重重。
可是,平安始终应急处理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虑当先,它一直虚心前行,我翻着这本书,我见证着。
这本书介绍的大格局,无形中对于我在工作中遇到的很多东西,会更加理解它。
这本书像是一张里面有我们祖国的地图(不敢说世界地图,世界地图里真找不到对于我们的显示的)。
在这张地图里,你可以找到我们。
只不过,只要借助放大镜哦!甚至是显微镜才能够找到其中有我们的点点,像是一条河流、像是一方土地,那就是我们,我们的日常工作所遇到的问题、挑战。实际上,都是一家企业运行在市场经济里的一道缩影——原来是这样,我不再有对下达给我的任务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因为都是大势所趋!
无知使人愤怒,理解使人从容。
在危机面前,没有人可以先做调整再去前行的。私企,在残酷的市场经济下也不会给我们那个时间,都是一边调整一边前行,我们对于新东西的认知与接收都是一边改变一边学习一边前行,那是一种高速运行。
无需因吃力而抱怨、无需因匆忙而担忧。因为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好运气一定会有,它是领导班子常挂嘴边的信念,也是我们继往开来传承给前仆后继的业务人力们的信念。
速度,决定生存。
高速运行,每个人应该以跟上大格局的步伐为目标,这过程,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就不会感到吃力,发挥好自己主观能动性。
实在说,我的危机就是我怕我配不上公司的发展速度。于是,我用做最好的自己把握一个从容的节奏力求从容追撵公司的速度。
说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又浮出很多年前我的老领导在年终面谈时严肃地对我说:“你的主观能动性在哪里?”
给一个思想一致的目标,给一定的方式方法引导,剩下的就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问题了。
现在想想,在有些人还没养成良好的习惯奔向成功、还没有自控能力的时候,想要获得一项技能,只有配合外因的约束来帮助自己达成目标,让自己变得更好!
正如有一天晚上,我家卧室的日光灯坏了,我摸着黑不用看键盘仍然可以流利地码字日更。为什么?这项技能怎么养成的?
是源于上小学时,我上计算机课,我只为老师能赞美我一句,放学回家后对着买来的键盘纸壳子练习指法,久而久之最终心愿达成,获得了老师当众一句赞美、表扬(就这点出息)!
然而,这点出息勾引出来的熟练技能今天用在停电后,一点不耽误地让我完成了长大后想做的事情,停电没有限制我,我更加自由!
我能说我一小学生当时就想到了有一天我家卧室的日光灯坏了,我可以摸着黑仍然可以流利码字?哈哈,不可能,想不到那么远,我不具备预言家的功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