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尼
《熵增定律》作者/何圣君 王怡,用了5个多小时看完了这本书,感觉还是很受益。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对抗熵增。
《熵增定律》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熵增,什么是熵减?如何来克服熵增,实现熵减。
书中介绍了“成长型思维、损失厌恶原理、从众效应、路径依赖效应、心流、罗森塔尔效应、马蝇效应、德西效应、霍桑效应、帕累托定律、复利效应等”11个熵减法则,这11个法则可以有效应对熵增定律,如果好好应用,能够使我们有策略地、持续的变得更好。
困难不在于想出新主意,而在于摆脱旧观念。改变的本质,其实是创造新经验,用新经验代替旧经验。
这本书里没有那些众人皆知的大道理,而是逐步让你深度理解这个定律对整个人类产生的影响,让你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清楚那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逆向做功。
为什么睡觉容易,早起很难?为什么变胖容易,变瘦很难?为什么玩游戏、刷视频容易,自律很难?为什么分心容易,专注很难……为什么变坏容易,变好很难?这些问题看似毫不相关,其实背后都遵循熵增定律。
个人如果能理解熵增定律,如果能合理使用一些与熵增定律相关的定律和法则,那么就有机会从原有的人生系统里跳出来,获取系统之外的能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克服熵增做功,实现个人成长的飞跃。我把这个过程称为“有策略地变成更好的自己”。
那到底什么是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是一个物理学定律,它意味着一切都在从秩序走向混乱。它被认为是消极、负面的定律。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熵增会让自己陷入越来越无序的状态,所以必须要克服熵增。
比如一间房间杂乱无章,此时,房间里充满了熵。如果要收拾房间,使它变得井然有序,那么你就需要耗费能量做功;你的能量可能来自你吃了富含蛋白质的肉,肉的蛋白质能量来自动物进食的谷物饲料,谷物饲料的能量来自太阳;太阳的能量则来自其自身的核反应。因此,要做到熵减,把无序变成有序就需要消耗能量;只有不断有系统外的“外力做功”,不断地降维输入能量,那么结局才会大为不同!这就是对于“熵增定律”的一种认知。
通常对于我们个人而言,一开始的改变都是挺难的,重要的是持续的坚持。比如你读书,写作,包括运动,你就每天去重复,哪怕只有半个小时。经过日积月累之后,就会涌现。在某一时间内的大量出现。所谓“长期主义”,也就是等待“奇点”来临的那一刻。
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对熵增定律的评价则是“人活着就是在对抗熵增定律,生命以负熵为生”,由此也可以看到熵减的重要性。
通过给自己设定KPI,这个工具能帮助我构建起精神世界里的“马蝇”。让这只“马蝇”持续地给我动力,日拱一卒,逼迫自己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成长性思维、开放系统、借助外力做功,专注、持续的努力能很好对抗熵增,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