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的一封信
说起书信,最引发世人关注的莫外乎《曾国藩家书》。作为曾家的后人,自然博览数遍而不知厌倦。为何?因为在那些家书中,你能吸收到关于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等等各个方面的经验,实属祖辈传下来的优良传统,不可多得。而曾国藩的家书上自祖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立志之论甚多,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可要谈及现世的书信,可能我们就只能摇摇头,一笑而过了。因为电子设备的普及,我们现在已经与这样的书信渐行渐远了,微信、邮件、电话,让信息转瞬即逝,成为了过眼云烟。而至今,我还记得自己在外求学时,和爸爸、好朋友保持每周一份信件的往来经历,由文字衍生出的情感,由文字传递到心间的温暖,至今都静静的躺在一份份保存完好的信件里。
是啊,现在的科技发达到无需再动笔了,可为啥我们还要让孩子学习书信的格式,练习写信呢?我相信除了语文教科书里不可避免的考试内容,更多的是我们要传承这样的情感交流方式,用书信这种古老的形式来保留某一刻的美好回忆。
在我们的阅写课程中,我借用了母亲节与父亲节这两个特殊节日的节点来展开书信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我也不打煽情的模式,而是以故事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来鼓励和引导孩子用文字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完整表达意思之余再探讨如何把字面意思描述得更加贴切与生动。这次的书信学习,我们分为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给朋友的信;第二阶段:给爸爸妈妈的信。在一封封信中,孩子们既习得了书信的格式,又逐渐敞开心扉积极面对与朋友,与爸妈之间那一道道美好与困楚。
第一封信:《大老虎与小老鼠》写给朋友
从故事角色出发,以大老虎和小老鼠的特殊友情为切入点。看到这对朋友,孩子们内心是不解的,但是在生活中也是最常见的。强与弱,大与小,这样的友谊很多。在故事中,大老虎习以为常的强势观念,以自我为主的交往模式,让身形弱小的小老鼠苦不堪言,吃得最少,玩得最恼,似乎还屡屡受欺负,而大老虎对这些都认为再正常不过了,对于小老鼠内心的苦闷浑然不知。直到一件小事触发了小老鼠所有的积怨,发誓不再理会大老虎。故事到此,孩子们都以为大老虎会无所谓小老鼠的离开,毕竟他完全可以重新找一个新朋友,找一个更加合适的朋友嘛。
可是我们都猜错了……
大老虎主动道歉求和,把多的甜甜圈分给小老鼠,让小老鼠扮演英雄,跳下山崖给小老鼠摘花,把小老鼠搭好的积木重新修复好……这一切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小老虎,一个原本我们以为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的小老虎。而那,是我们的错觉。因为小老虎原本就是那个样子的,出生王族,勇猛威武,高大强势,这不就是老虎本来的样子吗?可是有了小老鼠的对比,我们习以为常的同情弱者,而忘记了每个人原本的模样。那么小老鼠呢?他原本的模样不也是弱小胆怯,普通无华,甚至在很多时候还是被人嫌弃的模样。就这样两个强烈反差的角色放在故事里,却引起了读者完全不同的阅读反应,不得不说,这是作者的巧妙之处。
你看到了朋友之间的不和谐,就看不到每个人原本的模样;你看到了小老鼠的可怜与委屈,就会忽略大老虎浑然天成的性格;你看到了强与弱的对比,就容易主观的冒出批评与评价……
这不也是我们最容易出现的误差吗?
故事到了最后,两个人想要和好,可总是差那么一步(当然这个结局是我刻意安排的,故事原文就是和解了)。于是,我请小朋友来帮助他们俩,请孩子们选择站在某一个角色来给对方写一封和解信。Ok,主题出来了,通过信件让双方重新成为好朋友。
孩子们有些选择成为大老虎,来告诉小老鼠自己原本的模样,但愿意为了好朋友而改变;有的人选择成为小老鼠,大胆的说出自己对和老虎交往过程中的不满与委屈,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大老虎能多考虑他的感受,更好的共同相处。因此这一次的信是《写给大老虎/小老鼠的一封信》。
孩子们的信件,充满了童趣,在他们的心中,在这封信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对角色立场的分析和感受,更多的是对他们自己生活中一些问题的影射,十分有趣,当然我并没有挑破他们。而是让他们自由的,不受约束的去从故事中感想自己的生活。
第二封信: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我讨厌妈妈》、《美丽星期五》
《我讨厌妈妈》,从书名上看,有点叛逆。从内容上看,实在搞笑+心声。故事里的小兔子为啥讨厌妈妈呢?周日妈妈睡懒觉,不做早饭;妈妈没有每天洗衣服,导致小兔子穿旧袜子上学;每天不停的催小兔子快点快点,可到了放学的时候,妈妈却和其他阿姨聊天,把小兔子晾在一边;而且妈妈还不同意等小兔子长大后和他结婚……等等诸如此贴近孩子生活的各种场景。可是在看完所有故事后,你还会觉得小兔子是真的讨厌妈妈吗?
当然不是啦,每个小朋友都会和妈妈有摩擦,有矛盾,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每天照顾、关心孩子最多最细致的不就是妈妈吗?所谓:做得越多,错的越多,矛盾也就越多。大家闭上眼睛回忆一下和妈妈(宝贝)相处时的情景,是不是母慈子孝远远没有鸡飞狗跳那么频繁呢?因此,一句“我讨厌妈妈”实则在某种意义上让孩子们看到了妈妈的辛苦、妈妈的劳累、妈妈的付出和妈妈的无奈呢,一直未出现的爸爸也是故事一大影射之处。日本岛国的家庭文化也真是让母亲操碎了心啊。不得不想起最近热播的《坡道上的家》。
所谓,书中故事,平日生活。这都是有关联的,那么看完这个故事后,关于“我讨厌妈妈”的吐槽大会就如此自然的开始了,尽情吐槽后,我们也心平气和的聊了聊关于这些槽点背后妈妈的想法和动机,你别说,这些小娃娃平日里咋咋呼呼的,心里呀,都跟明镜似的,一点就通。都明白妈妈的辛苦,妈妈的用心,妈妈的爱,可就是呀,觉得妈妈管得太宽太细,没有一点自由发挥的时间,心里那个憋屈哟……嗯嗯,课堂一起释放一下,有助于心理健康。那么光自顾自说也没有太多意义,不如我们勇敢一点,把心里这些想法仔仔细细的写给妈妈看,告诉妈妈听,让妈妈也有机会正式的了解孩子们的心意,因此,这次的信就是一封《写给妈妈的信》。
每一位妈妈看到孩子的信件后,内心都有触动,更有甚者洋洋洒洒的写了回信给孩子。当第二节课我和孩子们聊起妈妈看到信后的感受时,孩子们也特别开心的说自己的妈妈给自己回信了,还写了很多很多。这种情感的交流让孩子们印象深刻,而这样的互动又是可以留下痕迹值得反复回味的,因此,孩子们特别的向往。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我知道,除了上课之外,极少有家庭会继续用这样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许面对面的交流更直接,可书信往来的方式对于很多难以开口却萦绕在心的问题来说,也许正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希望爸爸妈妈们不要放弃这样的好办法,偶尔的一次交流,即促进了孩子们的写作水平,又融洽了亲子关系,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封信是给爸爸的信,由故事《美丽星期五》而展开。
美丽星期五是一个普通的日子,爸爸和儿子会一同走固定的路线,去固定的餐厅,吃固定的早餐。是不是无聊至极?难道一个吃早餐的故事也值得和大家分享?NO,NO,NO,我们都错了。我们都肤浅了。
这个故事里的家庭是四口之家,幸福的夫妻,刚上学的哥哥和还在咿呀学语的妹妹,外加一条萌狗。每个周五的早晨,不管家庭如何繁忙,爸爸都会带着儿子单独外出吃早餐,而妈妈和妹妹和小狗在家也是开心的读过。一路上,父亲和各位朋友(路人)打招呼,儿子也跟着礼貌的问候;父亲会停下来带孩子看不断修高的楼房、忙碌张罗开门的商人、布置精美的橱窗;还会协助儿子寄出信件;来到餐厅,熟练的点餐过后,等待的时间爸爸会和儿子讨论各种各样的事情,倾听儿子的想法和思考;最后共进早餐,离开餐厅,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去工作。故事结束。
大家有看出啥吗?如果没有,欢迎听我的绘本品鉴课,里面我有细致的解读这本绘本,当然,在课堂上我也和孩子们做了讨论和接续,深入阅读能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文字与图画背后的含义。
这位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周五约定是由来已久了,不然,路人不会成为朋友,餐厅服务员不会知道他们要吃什么,孩子不会如此熟悉路线……也就是说这是属于他们俩的特殊时光。那么这个孩子真正想要的是吃一顿早饭吗?一定不是,吃早饭,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经历,可为什么他这么深刻这么期待呢?是因为他和父亲有了单独相处,单独交流,不受任何干扰的机会与时间,他们有了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朋友、共同的爱好,共同讨论的话题,有了父亲对他的尊重与关注,有了他对父亲跟深入的了解,更有了像男人一样彼此交流的时光,这些才是让孩子最期待,最关注,最喜欢的原因,而且不是仅此一次,是有规律的,长期的,持续的拥有这样的时光。
说到这,我们可以想一想,爸爸们有没有和自己孩子的特殊时光呢?在单独相处的时候你把他们当孩子还是平等的人呢?你们有共同的话题和聊天的时间吗?你有没有专心的陪伴呢?
同样的问题,我也问了孩子,孩子们回忆起很多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可画面总是有些缺憾:爸爸总是玩游戏,爸爸忙着回信息,爸爸要刷抖音,爸爸总是教训我……
那你想和爸爸拥有一些怎样的特殊时光呢?孩子们很期待,可却表现出一副提前失落的样子,他们认定爸爸们不会实现。可是,你不说,又怎么有机会获得爸爸的关注呢?说了有一半的希望实现,不说,就永远不会实现。对吗?
有时候,事情不是等待别人发现后来做,而是有所期待的我们自己去积极的推动它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在成长,就在表达,就在说出对爸爸的爱!
最后这封信写得比给妈妈的信要艰难,因为,心情的沉重,对希望的渺茫,让孩子们觉得这仅仅就是一封信而已,但我认为,最起码,孩子们走出了这一步,爸爸们,看到这封信,看到这个故事,看到孩子们的期待,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孩子需要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