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王小波是在高中时阅读课上。那时的我年轻气盛,渴望一切有趣的东西。在杂志上看到王小波的《肚子里的战争》,觉得很有趣。后来机缘巧合看到了一本《王小波门下走狗》,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文字,不禁好奇王小波文章到底多有趣。
或许因为王小波的文章不似正统教育教科书上榜作品那样人畜无害,老少咸宜。亦或者他的作品只能被小众文艺青年及我这样的投机分子所追捧。在那个网络尚未如此深入我心深入我生活的年代,我在网络苦苦寻觅才找到一套王小波全集的电子书,如获至宝。再后来,在大学图书馆接到一套全集。并最终花重金购得一套以收藏,终于心满意足,寿终正寝。
最开始看舍弃了杂文和书信集两册。因为我只希望有趣,而世事和情书对我来说是最无趣的。而他的小说作品最初也只是一种有趣的臆想。在读完全部小说,百无聊赖又后继无人时,又多次反复阅读,每次都发现他的作品又有更多细致细腻的东西隐藏其中。故事亦真亦假,像天上忽明忽暗的云。记忆也变得空气般粘稠、沉重。开始越来越细致的去思考,去探寻那晦涩的过往。他的杂文诙谐戏谑却针针见血。给李银河的情书浪漫温柔,要远超徐志摩之外几百个张信哲。
或许这就叫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有人推荐王朔,冯唐,说他们的作品也很有趣。但看过之后只觉得王朔戾气太重,冯唐流气太深。小波之前只有鲁迅,小波之后再无小波。
曾经我也觉得自己像一条生猛的牛犊,年轻,狂傲。想要奔跑,想要自由。直到自己被人一锤子骟掉。
在我被骟掉之前,我现在仍喜欢有趣。可惜天妒英才,王小波已离世二十周年。再不会有更多有趣有深意的故事告诉我们。而故事最多的的革命时代和唐王朝还有很多有趣只能我们自己去发现。这未尝不是件好事,假如他来到繁华杂乱的现在生活,或许他会发现这一点不比他的未来世界、2015更有趣。
晚安,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