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文字,总让人内心倾醉。陶醉于心,会想,该是一个多么优秀美好的人儿,才能绘制出如此美丽的“锦绣”,他一定拥有很高的涵养,过人的学识,纯粹的认知,这,一定是一个诗画一般的人儿。
他的文字足以窥探心灵,他的言语是如此的中正,他的一切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难道,这样一个神一般的人儿我们不应该去标榜,没有比他更纯粹又有学识了,他的一切像诱人的罂粟,致命一般的吸引着“我”。
但是,这些表面的光艳却经不住深层的解剖,它就像一个善于隐藏的蜥蜴,它能够很好的适应混合于环境之色,但是,它终究是一个动物呀,如果它变成了一个静物,那么,他不就死了吗?
千百万年人类的进步,带来了文字,带来了文明,衍生了文学,积聚了一切具有真、善、美的事物,但是,世事的变息,决定了它的不确定性。
巧言未必令色,令色非一定巧言,但是,生活却未必不存此境。有人拿文字当武器,便有人将文字做掩藏,掩藏什么?掩藏自己虚无、缥缈,甚至邪恶的内心。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穿着美丽文字的外衣,行美学所不忍之事?
事物本身原无对错,且看当事者如何对待。但是,如若有人拿它为自己的保护色,为自己镀金,为文学行骗,那,就太不应该了。
记得已故台湾女作者林奕含在被采访之时,曾说到,对于李国华这样的人,文学之于他,其中是否有巧言令色的成分?
的确有,这不可否认,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他涂为自己专有的“保护色”。这样的一类人,他们有学识吗?有。他们有令人羡艳与仰慕的资本吗?有!但是,同样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样的人拥有多么高超完美的学识,多么独到的见解与认知,他,终究是“不完美”。或许,不应该用“完美”这个词来形容。
对于这一类有学识与见解的人,他们对于社会完全没有贡献吗?非也,但是,过大于功。他的品性已决定了他的思想不能远行。
要说人,本拥有七情六欲,这是好事,至少证明人非草木,但是,如果有人拿着上天与众人赋予你的美去行人生所不能容之事,拿着一个美丽的文学做自己缥缈的外衣,这不仅是一种亵渎,更是一种罪,一种不可饶恕的罪。因为人的一时犯错,最大的影响便是一辈子,然而,文学不同。如果所有的大家与各领域的领导者都不能严于律己,行之己任,那么,当坏的变成好的,丑的变成美的,那,亵渎的就是整个文学长河!
记得之前,非常有感于一位老作者的文字,后来,我在电视中得以见他的真容。那是什么感觉?不是失望,却是有一些难过。
我不是外貌协会,也不太在意他是否具有那种“作者之气”,但是,他的言语与他的现世所为太过不符。
如果,一个人心灵所仰仗的大厦,瞬间崩塌,那么,他应喜应悲?幸好,他不是我的大厦。
如果一个作者的心灵不美,却写出了美的事物,为世人传颂,那么,他是一个负责人的人。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了那些“爱”他的人,但是,总体来说,他还算,对世界负责。当然,这也不可否认,他笔下的美好承载了另一份意义,一种生活的意义。因此,面对它,他不得不将自己的真性情完完全全包起,打造另一个自己,一个或许他都不太认知的自己。
文学里所承载的蜥蜴之色,是伪装?或许更是一些人对自己的不信任。一些人拿起这种伪装之色做好事,而一些人拿起这种伪装之色行己私。但是,后者,难道不是亵渎了文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