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仪式感?
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仪式感?有人说生活需要仪式感,那样会在平淡无奇的生活中增加乐趣;也有人说仪式感是在矫揉造作,是满足自我的虚荣心,是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 ;究竟什么才是仪式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教科书的标准答案,只有个人的一点小小理解。
仪式感是一种对生活的重视,认真对待当下,对待每一餐,对待每一个人,让生活有值得纪念的日子,比如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那件事情就会变成仪式,值得期待。(ps:如此学术的解释,理科直女无疑了。)
可能你还有点云里雾里,没关系,我们举个例子。就像《小王子》一书中小王子驯服狐狸的那一段,小王子每天去看狐狸,狐狸对小王子说:“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 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 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 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那么仪式究竟是什么,狐狸也给出了它的答案——仪式,是一件经常被人遗忘的事儿,仪式就是使某一天跟另一天有所不同,让某一小时跟别的小时也有所不同的东西。这恐怕是我听过的最好的阐述了。
二、我的仪式感的缘起
说起我与仪式感的故事,要落回到我的原生家庭。有人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治愈”,我不去评判这句话,我只知道我很开心也很幸运,我的家人给了我一个充满爱,充满幸福感的童年。
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条件非常普通,妈妈从没有读过书,但是特别勤劳、特别智慧的一个女性,从小告诉我要感恩,要自强,要换位思考,要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爸爸1949年出生,和新中国同年,是一个脾气特别好(村里公认的脾气好),特别踏实特别能吃苦的人,是家里的支柱,我爸还经常做家务,有空就帮妈妈洗衣做饭,老爸的厨艺经常被村里人请去掌厨做喜宴的酒席。老爸抽烟,不喝酒,不赌博,不打架,从出生到现在接近30年的岁月里,我从未见过父母之间红过脸吵过架,唯一一点就是老爸现在年纪大了,越来越像个小孩子,开始会有点小性子,我曾经以为妈妈的性格是火辣的急性子,但我妈妈很体谅父亲,原来脾气最好的是妈妈。
还有两个特别疼我的哥哥,从小到大,从高中,大学,研究生,到出来工作,他们全力支持我的每一个决定,给我最大的安全感。作为家里最小的妹妹,从小时候哪怕到现在确实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不过我们家没有溺爱,当宠则宠,当骂则骂。记得大哥跟我说回到家见到我的第一面,我拉屎拉尿搞到满地都是,第一反应谁家女娃子来到我们家玩了(我是七八个月大的时候被抱养到我们家的),那会儿二哥还在上学,每天放学在田野里钓青蛙,一半喂鸭子,一半留给我吃,小时候长的白白胖胖的都是二哥的功劳。
有记忆的日子里,我每年生日都会收到二哥的生日礼物,各种漂亮的裙子,各种好看的衣服,有次还收到一个粉红色书包,书包里塞了一大沓一毛两毛五毛的纸币,瞬间我觉得自己是个小富婆,优越感爆棚(要知道,当时是有一两毛零花钱我就可以开心的飞起的时代)。二哥很细心照顾我,记得有次研究生的时候从来都是打电话沟通的,他突然发信息告诉我让我不要压力太大,让我有啥事要跟他说,瞬间我差点泪崩。长兄为父,我的大哥就像家里的担当,很多事情都是哥哥在主持,他是一个很有原则,很有大局观的人,能找到一个词形容,那就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哥哥可以在疫情期间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煮夜宵,把好吃的端到我面前用香味儿和视觉引诱我们吃;哥哥可以在嫂子无意间说了一句好久没吃猕猴桃了,过了几分钟立马提着一袋猕猴桃给嫂子,哥哥可以在家里遇到事情的时候跳出来带领大家一起解决问题的人,在他身上,我看到只有他不想要做的,没有他不会的学习精神和实干家精神。
一个幸福的家庭,女人真的很重要,我的两个嫂子是我很佩服的两个女人,一个有大局明事理,一个很自强很付出,都是很坚韧很感恩懂得换位思考的女性。还有很多很多我超级佩服她们,后续我抽时间单独再来写。你说一个大家庭,大家有没有磨合,答案肯定是有的,但只要大家目标一致,齐心协力,家庭就会越来越好,家族就会越来越兴旺。
成长过程中,除了上学受教育的过程让我有了主见,我更感谢的是爸妈给足了我做决定的自由权。比如小时候我经常会问他们我该选什么衣服,该选什么文科还是理科,我爸说这些我都不懂,你可以自己决定。我的哥哥嫂子她们亦是如此,对我是绝对信任和支持。就像很多人出来创业,可能会遭到家人反对,我出来的时候家人100%支持,他们让我自己评估衡量,自己把握机会,这个当然除了他们的信任,还来自于我自己的沟通,我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就好比我当时一个人出国考潜水证,我是到了泰国再跟妈妈说的,她问我有没有同伴一起,我说有啊,好多人一起呢,其实是只有我一个人,但我也没说谎,因为整个飞机,整个酒店,到处都是中国人,大家都只是还未认识的朋友。
说了半天还没有讲到仪式感,哈哈,前方有高能,这里好像都跟美食离不开,我们家每个人的生日,妈妈都会记得,不管是简单的煮鸡蛋,煮面,还是吃蛋糕,都一定会庆祝。我的生日挨着国庆,和大侄子生日是同一天,记得有次我们的生日已经过了,国庆回到家,家人一定要给我们两个补上,再热热闹闹庆祝一次,这就是我们家的仪式感。每个节日,爸妈都会煮好吃的,比如炸芋头包,比如炸鱼,比如熬一大锅鸭肉汤,煮于都特色的珍珠粉,如果客人来到我们家,我们煮了珍珠粉这道菜,就代表我们家人对你是非常重视的。我们家吃饭没有什么太多规矩,饿了可以先吃。想起来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有时候开心真的很简单,普通的餐桌上有大大的智慧。
三、为何要有仪式感(我是否做好了告别的准备)
说到仪式感,就像我还没做好告别的时候,已经开始在告别。这次回家有点突然,突然到自己都猝不及防。当时出差途中,工作上出了点小插曲,我还没缓过神来去复盘,突然接到嫂子的电话,急促的告诉我外婆脑溢血在手术室抢救(嫂子的妈妈,我一直跟着喊外婆),需要一笔费用,再过几分钟,接到的电话是嫂子哭着说外婆已经走了。于是打包行李,从出差的地方赶到集合地点,和哥哥嫂子一起开车回家。
回到自己家已经是晚上十点多,哥哥把我放下来,嫂子叫醒了正在熟睡的小侄子,马上就连夜赶回了娘家,让我们在家里等消息,看什么时候我过去比较合适。第二天等来了外婆还有心跳,还在ICU里观察身体情况的消息,我暗自欣喜,心里的大石头放下来了。过了大半天,电话过来还是说外婆已经走了,要准备后事了,说我们可能不需要过去了。
后来商量好在我出发广州之前,去看一下外婆的灵堂,第二天早上五点多起来,去的时候老妈给我戴了银手镯,抓了一把桃树叶放我包里,嫂子给了我一个桃核红手绳,说不能大笑,要注意下情绪,老妈提醒我不要害怕,外婆人很好的,我说我知道,我一点都不害怕,我怕的是因自己无知失了礼数,老妈还千叮万嘱我进门槛时要用力左脚先踏进去(结果我还是习惯性的右脚踏进去了),被这么一叮嘱,路上我有点紧张。
去到外婆家时,我看到外公笑的很温暖,说我们大老远有心过来,姨妈提醒我等下心里有什么愿望要告诉外婆。走到灵堂时,我的内心很宁静,在跪拜烧冥纸的时候,我心里默念保一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也回想起很多画面。很快大家就开始吃饭,外公跟另外一个年纪比较大的长辈在聊起外婆的一些往事,后来说到我很幸运,有两个超级疼我的哥哥,有疼我的爸妈。再后来走的时候嫂子说老妈叮嘱让我一定要含一口白酒,要用白酒洗一下手,还要带几个鸡蛋。我什么都没有问,听话照做了(换做以前,我会问很多问题以后,再考虑做不做)。我印象最深的是哥哥嫂子说外婆生病的这些天,村长一直都在忙前忙后帮忙,村子里所有人都来看了外婆,足以见得外公外婆平时的为人处事。
回来的路上,我无数次想到自己能不能接受告别这件事,想起《寻梦环游记》CoCo里的画面,万寿菊花瓣浓烈的香味,还有色彩缤纷的骷髅头,牵引着逝者的灵魂,在亡灵节的凌晨,亡灵世界的亡灵们纷纷穿过关口,沿着万寿菊铺成的阴阳桥,与生的世界家人们的团聚,功德圆满之际,他们欣喜地的瞧见家人很好。一切都很好,这便足矣。耳边一直响起《Remember me 》这首歌,脑海里想到的是电影里说:“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记得你。”“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请记住我。”“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人们为什么要有仪式感,仪式感真的需要很复杂的仪式,很多隆重的表现吗?不是的,我们需要的是那份重视的心意和一颗敬畏心,是一种生活的奔头和憧憬。
就像去年大火的电影《心灵奇旅》,soul小灵魂的“火花”究竟是什么?真的是梦想吗?是目标吗?好像都不是……后来才发现,原来灵魂的“火花”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宏大蓝图,它是生活中的微观、细小的种种体验,它可能是一颗果实、一粒纽扣,还可能是披萨的味道、街头艺人的歌声……
忘记谁跟我说过“所有不能被文字记载的情绪,都会化成尘埃”,我记性不好,只好换成笔头。
故事写到这里就要告一段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不一定都对,但是希望看到这里你能有所收获。
断断续续笔于2021.5.2号往广州的列车上 &2021.5.3清晨白云山脚下我的快乐小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