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上来一段介绍了萨提亚通过给女儿心理治疗,而后纳入母亲、父亲、儿子,提出来“通过改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将改变带入整个家庭(系统)中”。也许,这就叫做“家庭治疗”。
系统、整合也是这本书的关键词。很多学科发展到今天,发展到较为高阶的阶段,都往研究“系统性”方向延展。而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最根本的属性就是系统性,所以,很多人都说中国文化是早熟的文化。
想起参加雨馨工作坊的情景,个例大多都是这样,由一点慢慢扩展到周边关系,再到更远的家庭系统,应该也算家庭治疗吧。
帮助人们找到智慧盒,盒子里面包括: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力量以及担负责任和抉择的能力。萨提亚深信:人们都可以在内部加以改变,从内在的力量、动机和真实感中发展出自我成长和管理的能力。(这里的真实感是什么意思?)
虽然内部改变,但是改变的动力可能源自对系统、关系的体察,借助治疗师,跳出来像个控制塔的管理员一样看待人与人的关系。 “那颗欲滴的眼泪”,我第一遍看就有些印象,很有画面感,雨馨特地问对此如何看,才有更多地思考:两层,第一层意味着处理系统中的问题,需要切入点,这颗眼泪也许是好的切入点,因为可能有伤痛;第二层,在家庭中,重要的不是标准、对错,而是“爱”,对眼泪的关注,也许体现了这一原则。
完整的自我总比人们所看到的自己要更多。
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可以通过四个方面加以评估:我们怎样定义一段关系;我们怎样定义一个人;我们怎样解释一个事件;以及我们对于改变抱有怎样的态度。这四个方面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可以刻画岀所有个体以及他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特点。
萨提亚常常说,如果她能够明白个体怎样理解这些方面,那么她就可以明白个体的一切。接下来的部分将具体地分析这四个方面。
关系的定义——与等级式关系对应的是,萨提亚认为:众生皆生而平等。
个体的定义——“普罗克路斯忒斯之床”是一种隐喻,指的是人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削足适履,个性渐渐被扼杀,丢失了自我,变成一个个标签。萨提亚肯定并鼓励每个人找回自己、接纳自己。等级模式中,个人对自己的定义取决于外在,从小到大,尤其是家长、上级对自己的要求和标准,回想起来,果然是削足适履,对自己的怀疑、不认可削弱了价值感,内部力量越来越枯竭。这么一看,接纳自己多么重要啊!从另一个角度,我们(我)对孩子,一直在使用等级式模式扼杀他,一定要学着鼓励、认可啊!
对事件的定义——等级式下,看事件是线性的,死板的,寻找着标准的、唯一答案。但实际上,系统是复杂的,关系之间是非线性的。可能需要我们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很难,需要敏感性、洞察力。(反思一下,初中以来,对孩子的成绩,我很有点线性思维,不过,也许在某些情境下,可能简单、粗暴的线性思维有利于快速实现目标。)
对改变的态度——在萨提亚成长模式中,改变是重要且不可避免的。我喜欢改变,喜欢因此而带来的更多的可能性,可确实,很多人不喜欢改变。
成长模式为冒险提供了机会和鼓舞的力量。爱则是这个模型当中稳定的元素,意味着人们可以自由地去表达他们的感受和差异性。
欣赏和接纳过去可以提高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