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纲脑图在线地址:https://flowus.cn/share/18767258-9c8d-47ee-98cf-0124b491bfda
资本论
简单来说,三个章节的关系
-
- 商品
- 使用价值:本身的有用性`
- 价值:抽去使用价值,商品本身单纯凝结人类劳动的度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力成反比
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无差别劳动的凝结,抽象成商品价值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等价形式:表现价值的商品
货币形式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或其价值符号
一切商品只有转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
- 劳动不仅是自然力与自然物质之间的对立,而且是由人们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物质变换的过程。
- 当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以后,劳动就成为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再是生产者工人的所有物。
- 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样,商品生产过程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要生产剩余价值。
- 只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算是形成价值的劳动时间。
- 资本家用劳动力的低价值去换取劳动力创造的高价值。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时间,延长一般价值形成过程,变成价值增殖过程。
-
不可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 可变资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不仅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生产自身的等价物,而且可以生成一个超过等价物的余额,就是剩余价值。`
- 不可变资本:`
-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资本发生价值变动的结果
-
工作日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必要劳动始终只能是工人工作日的一部分,而且工作日决不会缩短到这个最低限度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如果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那么剩余劳动就会受到需求的限制 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取。
-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一定的情况下,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的可变资本量成正比
-
协作
在同一的或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许多人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而结合劳动的效果是个人劳动根本不可能达到的。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资本主义的管理是二重的,而它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本身也具有二重性,就是存在制造产品的社会劳动过程和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是两种组织形式
分工:一个资本家下不同的独立手工业者
工场手工业:就是许多从事同一类工作(例如造纸)的手工业者,在同一个工场里被同一个资本家所雇用
分工的优势
-
机器和大工业
协作变成必要要求 机器的价值和机器转移给产品的价值,就是作为价值形成要素的机器和作为产品形成要素的机器,两者之间都有很大的差别 机器的影响: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和工作日的延长
-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工人进行生产已经不够,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才能够满足生产的需要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是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为前提,而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的。
相对剩余价值:总时间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劳动时间 工资:在雇佣劳动下,剩余劳动或无酬劳动可以表现为有酬劳动。
-
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它不仅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同时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
一定限度内的工人个人消费也不过是资本再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就是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
- 劳动力可以把生产资料当作资本来保存,把自身的价值当作资本再生产出来,并且以无酬劳动提供剩余价值
- 过剩的工人人口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需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原料
- 过剩人口经常具有三种形式:流动的形式、潜在的形式和停滞的形式。
-
原始积累
资本积累要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要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 商品
-
- 资本价值在流通阶段采取的两种形式,是货币资本的形式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在生产阶段采取的形式,是生产资本的形式。
- 资本货币的循环
* G—W…P…W'—G':在这个公式中,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W’和G’则表示剩余价值增大了的W和G。 * G—W=A+Pm:用在劳动力A上面的那部分货币和用在生产资料Pm上面的那部分货币之间量的关系 * G—W=A+Pm…P:这里的虚线表示:资本流通被中断,但是资本的循环过程还在继续,资本从商品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 * W'=W+w:其中的W等于P的价值或生产资本的价值 现在的商品量W',作为已经增殖的资本的承担者,还必须完成全部形态变化W'—G',所以必须全部卖掉才能实现剩余价值 * G—W=A+Pm…P…(W+w)—(G+g):第一个公式的详细形式
- 生产货币的循环
- 商品资本的循环
- 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
- 价值增殖是决定目的和动机
- 流通时间
- 资本在流通过程花的时间
- 流通时间越短,资本职能越大
- 一种商品越容易变坏,它就越不适于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对象
- 流通费用
- 一般说来,社会主义国家失业率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 簿记对资本主义生产,比对手工业和农民的分散生产更为必要,而对公有生产,比对资本主义生产更为必要。
- 保管费用
- 为了保护这些商品不受这些影响,还要投入追加的资本,其中一部分投在劳动资料上,即物的形式上,另一部分投在劳动力上
- 生产的规模在程度上越来越小地取决于对产品的直接需求,而越来越大地取决于单个资本家支配的资本量,取决于他对资本的价值增殖欲望以及他的生产过程连续进行和不断扩大的必要性。
- 一旦留在流通蓄水池内的商品,没有让位于后面涌来的生产浪潮,致使蓄水池泛滥起来,商品储备就会因流通的停滞而扩大
- 一般情况下,储备费用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产品总量上的数量减少(例如,储存面粉时就是这样);2.产品的质量变坏;3.保管储备所需要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
- 资本周转
- 资本的循环不被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被当作周期性的过程,这种周期性的循环过程就叫做资本周转。资本周转的时间包含着资本生活的整个周期。
- 首先必须预付他的资本,以便使它增殖,并且最终又回到它原来的形式时所花费的时间。
- 在它执行职能的全部时间内,它的价值总有一部分固定不动,和它帮助生产的商品相对立,保持着自己的独立。由于这种特性,这部分不变资本就取得了被称为固定资本的形式
-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 固定资本因损耗而在实物形式上丧失的那部分价值,作为产品的一部分价值参与流通。产品又通过进入流通而由商品转化为货币
* 流动资本则是通过生产过程一次性全部转移到产品里去
-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以及周转的周期
- 可变资本的周转
-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
- 社会总产品,从而社会的总生产,可以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 预付资本: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了生产剩余价值而预先垫付的资本。
-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成本: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即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
- 公式W=c+v+m=k+m,就变成W=k+p这个公式,也就是商品价值等于成本价格加利润。
- 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
- 周转时间(生产和流通时间)中的任何一部分的缩短,都会增加剩余价值量,提高利润率。
- 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进步。 - 改进交通是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
- 商品价格不变,不变资本的节约,会降低总预付资本量,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升高。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按照它的对立的、矛盾的性质,以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来节约不变资本
-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 资本的有机构成
-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这种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
- 改变资本的有机构成
第一,所使用的劳动力和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的技术比率
第二,这些生产资料的价格
- 商品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也等于成本价格乘以一般利润率。
- 生产价格就是求出不同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加权平均数,把这个平均数加到不同生产部门的成本价格上,由此形成的价格
- 一般利润率的决定因素
- 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有机构成
- 社会总资本在这些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
- 商品价值,是涉及商品的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和;生产价格,是涉及有酬劳动加上不以特殊生产部门本身为转移的一定量无酬劳动之和;而其成本价格,只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劳动的量。
- 一般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超额利润
- 市场价值是由两端中的一端来规定的
需求量过小,由较坏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
需求量过大,由较好条件下生产的商品来调节
- 市场价值是由两端中的一端来规定的
- 利润率因生产力的发展而下降,但同时利润量反而会增加,
- 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
* 劳动剥削程度的提高 * 工资被压低到劳动力的价值以下 * 不变资本各要素变得便宜 * 相对过剩人口 * 对外贸易 * 股份资本的增加
- 规律内部矛盾的展开
- 发展生产力的绝对趋势
- 保存现有资本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增值资本价值
- 资本的有机构成
-
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人资本
- 商人资本
- 商品经营资本
- 作为商品处在市场上
- 就是生产者的商品资本
- 独立执行职能的资本
- 由非生产者转化为货币
- 由商人在他所处的这个地位上要预付货币资本而产生的
- 货币经营资本
- 作为货币形式处在市场上
- 商人资本周转越快,总货币资本中用以充当商人资本部分越小
- 商业利润
- 同产业资本相比,商人资本越大,那么产业利润率就越小
- 直接从事剥削的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率所表现出来的利润率小于实际的利润率。
- 商业资本之所以能获得利润,是因为对于包含在商品中的无酬劳动,没有给予全部支付
- 商人资本的周转及价格
- 商业资本的周转次数,会对它和总资本之间的比率,对流通所必要的商人资本的相对数量起决定作用
-
生息资本
- 生息资本
- 货币的使用价值正在于它能够转化为资本而生产的利润。就它作为一种可能的资本
- 执行职能的资本不能把全部的利润都装进自己的腰包,而必须把它的这一部分支付给资本的所有者。
- 货币资本的运转
固定资本贷放
流动资本贷放
- 货币资本家让渡生息资本的使用价值
- 产业资本家归还资本,支付利息
- 利息率
- 利息由一般利润率调节
- 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的对立统一关系
- 企业主收入是对劳动的监督工资
- 信用和虚拟资本
- 信用制度的发展
- 银行拥有的那些借贷资本,是通过多种途径流到银行那里的
- 虚拟资本的流通
- 银行家经营的是信用本身,而银行券不过是进入流通的一种信用符号。
- 信用制度的发展
- 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
- 信用制度的必然形成
- 流通费用的减少
货币将得到节约
-
资本形态变化的各个阶段都加快了,再生产过程也加快了
- 股份公司的成立
-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
- 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的关系
真正货币资本积累的问题
-
借贷资本不足,多大程度上反映出现实资本(商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缺乏
- 商业信用同现实资本的关系
商业信用的规模和产业资本本身的规模一同增大
-
生产过程的这种扩大受到破坏,信用就会减少
- 货币资本的积累问题
借贷资本的增加,恰恰是由于产业资本的收缩造成的
整个危机的基础是这种现实买卖的扩大远远超过社会需要的限度这一事实。
-
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
- 土地所有权的前提
- 一些人垄断了一定量的土地,并把它作为排斥其他一切人的、只服从自己个人意志的领域。
- 如果假定地租是一个不变量,那么土地价格的涨落就同利息率的涨落成反比。
- 对地租的三个错误认识
容易把处于社会生产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地租形式混同起来
错误地认为,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从而都是剩余劳动的产物
地租的获得者完全不能决定地租的量是多大
- 级差地租
- 这个差额,就等于商品的一般生产价格超过它的个别生产价格部分的余额。
- 这个差额,首先应该归功于一种自然力
- 超额利润转换为地租
- 一种可以垄断的自然力,只有那些能够支配特殊地段及其附属物的人才可以支配它。
- 不是由他的资本本身产生的
- 支配了一种可以和他的资本分离、可以垄断、数量有限的自然力而产生的
- 级差地租的特征体现
- 它没有参加商品的一般生产价格的形成,而是以这种商品的生产价格为前提
- 这种地租不是由其所用资本或这个资本所占劳动的生产力的绝对增加而产生的。
- 自然力并非超额利润的源泉
- 瀑布的土地所有权本身,对于剩余价值部分的创造,从而对于借助瀑布生产的那些商品的价格的创造,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 瀑布的价格,不会直接加到商品的生产价格之中
- 土地所有权的前提
-
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 三位一体的公式
- 资本,土地,劳动
- 利息总是表现为资本所固有的、独特的产物
- 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决定分配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
- 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
- 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就是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 工资是以雇佣劳动为前提的,利润是以资本为前提的。
- 利润不是表现为产品分配的主导因素,而是表现为资本
- 利润可以分割为企业主收入和利息,表现为对同一个收入进行的分配
- 地租。它之所以能够表现为只是分配的形式,是因为土地所有权本身在生产过程本身中不执行职能
- 所谓的分配关系,是同生产过程所处的一定历史规定的特殊社会形式,同人们在他们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定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并且它也是由这些形式和关系产生的
- 三位一体的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