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推荐的《醉花窗医案》是一本非常薄的小册子,文字浅近,文字流畅,诊治思想和本科教材非常贴合,特别适合中医学生和青年医师在茶余饭后做为休闲读物。
本书是清代山西省介休人王堉所著,原书是一个手抄本。由北京农业大学张仲葛教授从收购废物者手中获得。196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陕西分院刘寿山同志携交陕西省三原县医院房温如、李源两位老师整理后,于1976年交付出版。本书作者为清代医家王堉,字蓉塘、号润园,山西介休县人。自幼为举子业。道光辛丑、壬寅间(公元1841~1842年)因母病开始学医,自后即不断给人看病。1848年中秀才,1850年“选拔赴廷试”。成拔贡后,曾做过“内阁中书”的小京官。1856年到陕西候选,一年后就因母丧归里。同治元年(1862年)曾到定襄小住。介休县志中虽有其名,但无详传,只注明为“内阁中书”。著述有二:一为《醉花窗遗稿》,注明“已刊”;一为《脉案》,未刊。故《脉案》疑即本书。
王堉先生本是举业出身,并不专门业医。故其诊病问药,颇有清儒严于考据,重视格物穷理的特点,当然也有不少读书人的“穷酸毛病”。重格物,所以书中很会讲道理,尤其对病机的鉴别诊断思路非常清晰。全书共有医案101个,其中有专门论及鉴别者就有58案。有点穷酸,所以行文中时不时有一些掉书袋子,或者瞧不起普通人的倾向。如果我们也身处其中,未免对这个医生就会有些看法。但如果当旁观来看,反而又觉得这人有时候是酸得可爱。
先来看他的鉴别诊断。王堉很会抓主症,例如在“痰火郁肺”案中,某女久患咳嗽,他医以为“虚劳”,历服补气、行瘀、理脾疏肝等药,“药屡易而病不减”。初诊即询其“嗽时作时止乎?抑咳则面赤气急声声接续乎?”病人答曰“急甚”,结合望诊病人“面色红润”,即辨其“知非虚证”。再参脉象“浮滑而数”,而诊为“痰火郁肺”,“进以芩连二陈丸加桑皮,木通以疏之,三日而嗽减。”继以清化之剂,得“下顽痰数碗”而愈。
有的时候,又需要在主症基础上,结合兼症进行鉴别。此时尤其可以看出王堉思路之清晰,文笔之流畅。例如诊“星槎侍御之女”,夏日“偶患发热,身面皆赤”。前医“或曰瘟疫也,用藿香正气散;或曰过食生冷,阳郁于脾也,用散火汤;或曰中暑,用香薷饮;或曰实火,用承气汤、天水散,而皆不效”。纷繁之下,只问“头痛乎?……腹痛吐泻乎?……扪之炙手乎?……烦渴出汗乎?”知无此数者,乃心中已有定见。复问“必午后转甚也……且眼黑耳鸣也……口干咽痛也”,问之皆然,则诊断自出,“此为阴虚内热,既非彼,则在此。症如是,脉必沉数,不必诊也。”全案如水流高峡,一气呵成,读起来非常舒服。
而他“调皮”的时候也蛮令人讨厌的。比如他曾经给一个厨子看饱食饮冷之腹痛难忍,明明可以“用平胃散合承气汤”,但偏要人家忍着肚子痛,先挑十桶水倒在大缸里,反复倒进去,倒出来三十次。结果病人还没有做到二十次,就觉得肚中咕噜响,想上厕所,果然得洞泄而愈。他事后解释这是利用倒水这个动作让病人反复“俯仰屈伸”,以开脾胃,虽然不用药,却比用药的效果来得更快。不过这倒也不一定是他瞧不起劳苦大众,因为在另一则医案中他还对一位乡绅用了类似的治疗方法。
总之,《醉花窗医案》这本书因为作者的文字功底特别好,读起来很舒服,加上医理通达浅近,决无故做高深之语,时不时还掉一下书袋子,读起来真的是非常有趣,非常适合平时当做闲书来读。但如果有兴趣静心钻研,书中的鉴别诊断、脉法、病后调摄、人情世故以及对食积、水饮、情志等相关疾病的诊治特色也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