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孩的演讲,我看了很多遍,每一次都会感慨万千,你把我养大,我陪你衰老,这是最触动我的一段话。我女儿也有孝心,理解父母的苦衷,尽管我们生活的很累,却也很欣慰。照顾年迈多病父母,尽自己孝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很难,但是我还是感觉很享受,那些坐在父母身边的时光。那一种温馨的感觉,或许明天就不会再有了。
有时候,我们总是那么的忙碌,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耽误了很多时间。却忘了家里还有年迈的父母,我们总是沾沾自喜的向别人炫耀,自己的父母自理能力多么强。殊不知,他们在家里望眼欲穿,翘首期盼。听到门外有一点响动,就会以为是你回家了。
当我将88岁的母亲从床上扶起,用温水轻轻擦拭她那苍老的面庞时,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悲哀,袭上心头。把她扶到到轮椅上,推到院子里的小广场上,看着孩子们在那里奔跑,嬉戏,母亲脸上的表情是复杂的,我知道,她在回忆过去,她会想起我们的儿时。
母亲两年前意外中风,致半身不遂,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有人一刻不离的常年照顾,由于脑梗引起舌瘫,太硬的东西无法吞咽,流食是她最合适的食物。熬粥,蒸鸡蛋羹,是我每天都要为她做的早餐。把做好的早饭端到母亲房中,为母亲系上口水巾,伺候母亲吃完饭。接下来,我就有一段时间写字。
我的命运也算坎坷。出生的时候,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上学的时候,又是十年文革时期,无缘大学校门。普普通通的度过了半生,如今家里两位老人患病,还有儿女上大学,全家人生活、上学、看病的重担,全压在我的身上,其实我并没有感觉到悲哀。
在做饭、照料母亲之余,我最大的乐趣,就是写一点自己喜欢的文字,愉悦一下自己的心情。我没有正式的进入大学课堂,却有一张引以自豪的自学考试大学文凭。虽然一直压在箱底没有用过,但是我还是像宝贝一样珍藏着,时不时的拿出来看看。
我从小不喜欢数理化,却读了很多书,我始终相信那一句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自幼熟读唐诗和和中外名著。如今,很多故事情节,已经在脑海里淡忘了。偶然记起,也只是一知半解。我现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尽我所能,让父母过好剩余的时光。我没有未来,我只是把每一天都当做将来。
我不能留住时光的脚步,我也无法阻止父母的衰老,路过的人,曾经的事,都是过眼云烟。一切都将是过去,再也不能回到从前。我只能静静的陪在他们身边,在每一个白天和夜晚,淡看月缺月圆,四季轮换。不管别人是否看见,一颗孝心始终不变。
看着老人家静静的入眠。我坐在黑暗里,那一份执着的写意,终是如梦般缭绕于心不散。那些脑海里泛出的字眼,驱走了迷茫的黑暗,微眯着的眼眸,紧盯着手机的屏幕,虽然身处暗夜,却感觉与心情伸手相牵,我孤独着,怎可独自灿烂。一纸素笺,陪我走过快乐和苦难。我真的担心,总有一天,这一份快乐会消失在我的眼前。
我想做世间最后一个脱俗的人,可我却是凡尘唯一无法脱俗的人。我对自己近乎潦倒的一生无怨无悔,我没有三朋四友,也无处吆五喝六。唯有书卷和诗篇相伴流年。
我发现,内心充满感念的人,最后往往是被无情伤害的那个。因为他已经做了能做的一切,忍了该忍的一切,问心无愧,也没什么后悔。到最后精疲力尽的时候,别人就会以为他做的还不够好。因为到那个时候,你再求他做的和以前一样,已经是不可能了,无论他怎么努力,没用的,他已经做不到了。
世上许多事情,只要你持之以恒,吃多少苦头就会受到多少伤害,人们已经习惯了看见你伤痕累累,而无动于衷。这反而成就了你宽广的胸怀,一种可贵的印记和生命的痕迹,在你的经历中得到磨练。让你变得心净如莲,云水禅心,让你变得心境淡然。
我经常失眠,其实失眠的最可怕之处,不在于让人毫无倦意,不能入睡,而是会让你的想起很多过去的人和事。遗忘,或许是最好的解脱。我却摆脱不了那些曾经的往事。我已经慢慢习惯了无眠的状态,我开始激活自己的记忆,继之以事情的来龙去脉,到最后是所有的细节,以致于失去了睡眠的意念,完全沦为一个念念不忘过往的情痴。
人生最痛苦的是两件事:一,这个世间的所有事情,你都记得,而且总是在你的脑海里回忆;二,心里面的苦,无处诉说,很多事情,你不可能永远都埋在心里,只有不停的外面扔。这样,你才会感觉到一丝轻松。
有时候,越是孤独的人,才会有最丰富的情感,才能让你倍感亲切,往往受过伤害的人,才会懂得把最深的伤悲埋在心底,强作欢颜,他们时常会笑的最灿烂,因为他们不愿让身边的人,和自己承受一样的痛苦。
我这一生,读过很多书,也去过的地方,见过很多人,遇到过很多事。我知道自己该做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得到的是什么。
我尽量抽出时间陪在父母身边,我明白,时光就像捧在手里的沙子一样,即使我再拼命攥紧,也会在指缝中慢慢的流逝,最后总是两手空空,最起码我现在手里还有沙粒,能攥住多久算多久。其实说到底,我只是为了不让自己将来后悔。
记得我曾经读过奥地利作家,阿尔诺•盖格尔的著作《流放的老国王》。这是一本十分感人的关于父亲的书。书中的这位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可“要回家”的渴望无时不在。这让我相信,在人年老的时候,故乡的情缘仍然存在。
书里写的有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米兰•昆德拉写过:我们称之为生命的那无可回避的溃败,在它面前,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理解它。是啊,面对老年人衰老的种种不不可理喻的行径,我们无法改变,只能接受。
和书中的描述,对照起来,应该也是这样。人一旦到了年迈的时候,找不到生活的方向。被种种事物和疾病缠绕着。经常会念叨那些死去的人、活着的人。记忆里受到过创伤的幻觉、阐述意思不明的零碎句子。这样的状态,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我父母也是如此,估计以后的日子里,只有病情加重,不可能有所改善。
我父亲也经常念叨想回老家看看,我没有同意。因为他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而且非常严重。我周围的很多老人,都是因为故土难离,晚年回到故乡省亲,再也没有能够回来。我专门咨询过医生,他们也不建议老人家回乡探亲,一来经受不起舟车劳顿,二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会激动,不利身体。
其实从小到大,我父亲并不喜欢我,总觉得我不像其他几个姊妹有出息。看不惯我的所作所为,认为我没有理想和志向。碌碌无为混日子,也不去搏取功名。这场疾病,却让他对我有了重新的认识,说话和颜悦色了。
父亲是战争年代九死一生过来的,心肠比较硬,甚至有点顽固不化,儿女们已经习惯了,从来没有放在心上。我有时候也想责怪他对我的态度,也有反感、厌倦的时候,从来没有静下心来跟父亲聊过天。我一直在反思自己的过去,学着面对不可逆转的事实。
是啊!世间事很多都是不可逆转的。人的一生,总有走到尽头的时候,衰老是一个无可争辩的现实。它不分贫富贵贱,就连美国总统里根,也患上了阿兹海默症。人到暮年,无法免俗。每个儿女在面对这样疾病的双亲时,都会不知所措,这是最无奈的事实。
其实病魔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儿女的心魔。即使父母没有患上了某种疾病,他们的白发和皱纹也让人惦念和忧心。天下所有父母,年轻时都是刚强过人,年纪大了反倒像孩子。这是因为老年人逐渐丧失了生活能力,与孩子在一起,有一种依附的感觉。他们因为年龄和疾病,逐渐丧失了自己的意志。
我从来不会因为父母年迈而悲观。我只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他们。在他们在世的时候,看到我摒弃过去的错误思维,少说多做,拿出更多的行动力。尽量对父母好一些,对家人好一些。多一点感激,少一点愤恨。我想,我们虽然来不及回到过去,幸好我们还有现在,还有未来。
其实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多,他们只是想让我们有时间陪着聊天,甚至哪怕是不说话,静静地坐在身边也行。很多人都自以为是的让老人简餐素食。我给他们做红烧肉,烧糖醋里脊,只要喜欢,想吃啥吃啥。人老了,不讲究打扮,还不能吃点可口的饭菜。
记得有一位医学专家告诉我:人活着,不要管能活多久,但一定要活的有质量,与其一辈子和病魔抗争,不如在有生之年,尽情的享受人生。不要去强求老人家忌口,吃点有味觉的东西,心情就会愉悦,就会快乐。我想,他说的或许有几分道理。幸好啊,我还有机会,陪父母一起,慢慢变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