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读书已经成了奢侈品。
再读红楼,顿觉镜像万千,滋味万千。
年少时,谁都不喜欢。黛玉哭哭啼啼,宝钗又理智成熟得未免有点冷酷可怕。到中年,要做个选择题的话,还是黛玉吧。毕竟张岱说过:“人无癖不可与交”,见过太多完美的人设崩塌以后的不堪,反倒是小性儿的黛玉,哭就哭个从始至终,再差至少也算不忘初心吧?
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晴雯呢,因为长得美,口齿比别人伶俐(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女人),做女红和服侍主子的日常都做得很好,贾母一心调教好去伺候宝玉的,却因为招人怨谤,被王夫人“荡妇羞辱”了之后拖着病体夭亡了,有时生活荒诞就在此,与宝玉有肌肤之亲的袭人评语是稳妥实心,而一向清清白白的晴雯却被王夫人当做狐狸精。想必,赵姨娘就一直是王夫人心里的一根刺吧?正妻又如何,还不是指望儿子女儿能出人头地,替自己争脸。想起最近的蒋凡张大奕,真是自古女人何苦为难女人……
依我看,贾府之所以衰败,很大原因就是男子不走正道,贾府的话语权人却时刻甩锅女人。
贾赦要强娶鸳鸯,老太太骂邢夫人一味假贤良,贾琏在老婆生日偷情,老太太说年轻人都这样,虽说在三妻四妾的时候,男人可以这样,但也得有点追求是不是,不能什么人都要吧?转头,贾琏偷娶尤二姐,凤姐去给尤氏好一顿霍霍。照着这逻辑,贾政最高只做到从五品,该怪王夫人一味念佛,不懂拉拢官太太了?鲁迅说:“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大约这就是女性生存的常态。
在老太太的强势教导下,王夫人也学了精髓,怀疑王熙凤丢了绣春囊,将抄家大权在握,抄检大观园。想当初林黛玉一进贾府,王夫人就嘱咐不要沾惹宝玉。晴为黛影,晴雯之死即是黛玉之前兆。
晴雯担了个虚名,结局很惨。但是有谁能像她,恣意地撕扇一笑?人生一梦,宝玉的梦里,晴雯一定是惊鸿一瞥。
情深不寿
宝钗,太懂事也太寂寞了。元妃端午节赐礼,宝钗已看到了希望,还是要端着身份,要上上下下顾周全。自己生日饭食要点甜的,戏文要点老太太喜欢的,反正回到蘅芜苑,小楼成一统,哪里有什么屈意不屈意?“山中高士”的品格。假作真时真亦假,宝钗绝对不是藏奸,她只是笃定人生就是这样,并且脚踏实地地为之执着。我还有个想法,也许,宝钗要去修心悟道也许比宝玉快呢。
因为,理智的人,也可能是心灵曾经千疮百孔的人。
皇商家庭的宝钗,见多识广。又何尝不曾阅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情深不寿,是悟道的根基。不是所有的情感,都能有相应的圆满,赌王和李嘉诚(非常抱歉,第一稿写错了)的原配就是证据,《好了歌》就是注释,倾注情感最多人的未必是让你幸福的,你信任的人未必是信任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