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江南小镇,枕河而居的人间烟火,从清晨水面推出的第一道涟漪中,渐趋浓郁,河边的洗衣声,隔河的问候声,此起彼伏,屋后流淌至今的小河,曾给单调的童年抹过最初的斑斓,钓鱼、捉虾、游泳、跳水……
至今能回想起来的每一件小事,在时间的长河里,冲刷成圆润的珠,泛着温润的光泽,时间越长,沉得越深,磨的越润。
河的东侧,架着两块长石板铺就的石桥,没有护栏的小石桥,是世代沿河百姓最简单便捷的交通要道,小时候每次发烧,父母都是跨过小石桥到对岸,把医生请到家里来看病。
暑假,横在河上的小桥,是不安份的孩子们游泳时天然的跳水台,小石桥的外面,紧邻着更宽阔的水面,小时候的我,感到石桥之外的世界神秘而宽广,从未敢越过石桥半步。
当我们不再局限于门前屋后的小河,不再满足于小石桥内的活动,探索的脚步开始触达石桥以外的天地。
年岁渐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之河能够更宽一点,更深一点,更长一点。
我们走出村落,溶入城市,前脚陷在泥土里挣扎,后脚挤进城市中拼搏,心在乡愁里徘徊,身在都市中沉浮,痛并快乐的感受着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巨变与不适,在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变的过程中,不断调整着适应这个快时代的节奏。
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探索的足迹从未停止,我们这代人的足迹早已超越父辈,人生之河的边界,也随着远行的足迹不断拓展,我们越过乡村,走入城市,走向全国,迈向世界。
吴军老师曾说过“人生的这条河,做到深和长,要看自己的修行和对世界的理解,做到宽和广,需要与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共拓认知的边界。
吴晓波说过“生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中国人,是过往四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获益族群。”
四十多岁的我们,有幸随着国家的改革顺流而行,感受过改革开放高速列车的野蛮速度,同时也亲历着城市发展,阶层折叠带来的焦虑与恐惧。
人生是一条河,不管是静谧还是奔腾,我始终相信,人类会变得越来越好,社会会变得越来越文明,虽然当今世界还是有很多暴力和恐怖事件,最差的和平总好过最好的战争。
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倘佯在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长河中,享受着现世的安稳,在改革的洪流中,怡然自得。如吴晓波窗下一直流淌着的京杭大运河,两岸风景日新月异,那床河水却由隋唐缓缓而来,千年不动声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