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来到中国整整二十年了。电影在国内初上映时的场景,用万人空巷形容也不为过。即使已经落幕十年,与之相关的一切都还在牵动着无数粉丝的心。
能够消弭年龄和地域的差距,在二十年间不停歇地发散魅力,包裹着“童话”外衣的《哈利·波特》,背后显然有更为深刻的内核。
电影《哈利·波特》画面
如果说每个相信魔法的人都是法师,那《哈利·波特》就是一座庇护梦想的隐修所。由七部小说八部电影建造起的魔法宇宙,承载了一代人童年里无数奇妙的幻想。电影中的小演员们和角色一同从九又四分之三车站开启旅程,银幕前的我们随着他们一同经历跌宕起伏,感受悲欢离合。
所谓成长,并不是年龄的增加,而是指心智的成熟。在能够映照出内心欲望的厄里斯魔镜前,邓布利多曾对哈利说过:“不要沉湎于虚幻的梦想而忘记了现实的生活。”理智和欲念在每个人身上都是并存的,我们都不可能站在上帝视角观测全局,也不会像故事里的英雄一样,在高光时刻灿烂地谢幕。
得到与失去是成长过程中的恒久主题,父母的失望、朋友的背叛、爱人的错过……当我们能够勇敢地离开生活的“厄里斯魔镜”,在痛苦的境遇下悬崖勒马,也就意味着我们又向着长大成人更进一步。
电影《哈利·波特》画面
人生远比电影情节更为复杂,有更多的意外因素,当我们说出“一定会好起来”时,往往自己都难以完全相信会有枯木逢春的一天。支持我们跨越阴沉晦暗的不是能够提前预知未来的能力,而是像魔法一样难以解释,却有无穷力量的坚定信念。
一直认为,罗琳在人物塑造方面是与众不同的。主角哈利的身上无疑有着许许多多的闪光点,但他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天选之子”。他幸存于不可饶恕咒不是因为魔法天赋,而是母爱的保护和加持;他能够铲除邪恶、化险为夷也不是孤军奋战的结果,而是所有“正义使者”团结的力量。
罗琳用这个持续了十年之久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爱,生命就有光彩,即使是住在碗橱的小孩,也有可能创造奇迹。
故事已经落幕,我们都要重新回到眼圈越来越黑,头发越来越少的现实。我早已知道猫头鹰不是魔法世界里为我而来的信使,不再幻想骑上飞天扫帚遨游天际,但仍固执地相信着:爱能抵御世界上最邪恶的诅咒。
摘自为你读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