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但是就是这一名号,近年来常常被人拿来诟病,什么素质不高啊,随地吐痰啊,也常常被拿来和日本作比较,“你看人家日本人多讲礼貌,见人就鞠躬,一点小麻烦就说抱歉,多讲礼貌啊,中国也好意思自称“礼仪之邦”?”
之前,我也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们顶着这样光鲜的名号,却在感觉上不如邻国日本的国民那么有“礼貌”,仅仅是因为经济的因素吗?还是我们对“礼”的定义出现了偏差?
比如,在我小时候过年的时候,常常因为想和 同学出去玩而不愿意跟父母去走亲戚,就 常常会被父亲说“你怎么这么不懂礼”。
工作后,在饭局上,也会因为不太喜欢酒桌上的那一套辞令,而被别人暗暗地认为不懂“礼”,不会来事儿,也常常被长辈教导,你应该成熟一点了,翻译过来就是,要懂酒桌上的礼,社会上的礼,要会来事儿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礼”?
如果“礼”仅仅指的是“礼貌”的话,那么将“礼貌”代入以上的两个场景,在礼貌地跟家长说“爸,您好,我不想去走亲戚,请您见谅,谢谢”,或者“同志,您好,我不会喝酒,请您自己喝吧,来,我帮您夹菜”。这样够礼貌了吧,解决问题了吗?
反之,如果你很会来事儿,即使在某些场合不用那么“礼貌”,甚至豪爽地有些粗鲁,依然会被认为是“嗯,这个人上道,是个人物”。
可见,被中国社会所认可的“礼”并非表面的“礼貌”这么简单。而更可能的是深层次的东西。
之前听说过一个对“礼”的比较经典的定义:
礼是尊重的艺术。
这句话放到这里来看比较能说明问题。
礼貌只是最表层,最浅显的尊重,不够高级,因此,如果你仅仅是会礼貌用语的话,还是会被认为是“嫩”而已。
而真正高级的是那些自然地,不露痕迹地尊重。这种尊重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会来事儿,上道”,这种“礼”才是被中国社会所广泛认可的“礼”。它指的不是“礼貌”这种小礼,而是“礼法,“礼数”这种大礼。
因此,如果下次在遇到别人拿礼貌用语来将中日作比较,从而诟病“礼仪志邦”的名头的话,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回怼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