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不到七点钟,还在上班的我,收到了已经好几年没联系的表妹的微聊消息。开门见山让我帮个忙,我正诧异相距二百公里,我能帮她什么。她发来一张截图——学校“喜迎二十大”演讲要求……我,一点也不意外。谁让我今年总在朋友圈发文章,“显摆”自己文采多好?不能解释,不能拒绝,要不显得咱不近人情。
这是第三四次帮人写稿了吧。其实我自己都懒得多写,写一阵歇一阵。但这种时不时的“外交需求”,再度让我联想到一些人际关系的准则,或者说是哲学。“愿意帮你的人,还会再帮你,让你帮忙的人,却未必帮你”。求人帮忙的人,往往是“弱者思维”——“我没有文化不会写稿而你会,我没有工作收入而你有……”好像你有的东西是他给的一样。他们往往“我弱我有理”。我这么说也是对我自己的警示,我自身也不时冒出找强者帮忙的念头。而真正的强者,又去找谁帮忙呢?他向内看,只看到了自己。书中的人物,有管理入会门槛为3000万的私募基金的才能却在潦倒时宁愿卖唱片、煮方便面也不向任何人求助的丁元英,现实生活中,是我老公那样的人,两三年来,明明工地老板放话去吃集体灶,自己爹喊话却也偏偏回家自己煮挂面。他们的思维里,觉得自己的困难是自己的,没必要寻求别人纾难解困。我做不到他们那样,但我敬佩他们的能屈能伸。
我朋友圈发他人文或者自己文,是分享扩大影响力的意思,也不排斥让别人看到自己文采的意思,像一个富翁向别人展示自己的金钱堆积的高调。随手帮忙,也没什么,一个半小时而已。而且文采这东西,不也像磨刀吗?越磨越锋利。同时,我也注意到了“韬晦藏拙”这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