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得不提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区域内的城市群建设得到国际认可,位列世界上六大城市群之一。而在这个城市群内又以上海为核心的几个核心城市发展水平最高,比如上海、杭州、南京,苏锡常等等。我们都知道这些城市分属江苏、浙江和上海等省市管辖,区域合作极为密切。然而,当我们仔细观察地图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最发达的几个城市,一般都位于太湖周边,而且都属于吴语区的范围。有的人问了,历史上他们会不会属于同一个行政区域管辖呢?其实,太湖周边的几个城市历史上属于两浙西路,这种管辖始于唐代,明确于宋代,被拆分于元代,而到明代基本上就是大家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唐代有浙西观察使、浙东观察使。浙东、浙西的划分以钱塘江为界,浙西主要包括润、常、苏、湖、杭、歙六州,包括今天的苏南、上海和浙北和徽州,需要说明的是当时的南京只是润州的一个县;而浙东包括绍兴、宁波、温州等城市。唐朝末年,钱鏐被封两浙节度使,名义上管辖两浙十三州。后来秀州得以建置,两浙十三州也就变成了十四州。
北宋初期,润、常二州被交给吴越国管理,而原属浙西的金陵被划入宣、歙两地并成立江南东路;及至吴越国降宋后,其领土变为两浙路,路治在杭州。需要说明的是,宋代的路是一个行政单位,和明清时期的省很相像,但面积要小一点,属于一级行政单位,路内设安抚司、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等,权力分散,但有利于集权。由于两浙路与江南东路并存,经济较为发达,史称“江浙”,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这个名词。
南宋时期,宋室南渡后,两浙路分为两浙西路与两浙东路,路治分别在临安与绍兴。其中,两浙西路辖临安府、平江府、镇江府、常州等地,相当于今天的杭州、上海、苏锡常等地,几乎涵盖了太湖周边几个最重要的城市。南宋灭亡之后,浙西逐步被拆分。蒙古统治者拆了两浙,建了松散的江淮行省,传统意义上的浙西路从此渐行渐远。
到了明代,朱元璋延续了蒙元时期的江淮行省,从行政上把较为松散的江淮牢牢捆绑在一起,浙西路从此全面瓦解,润、常、苏三府连带元代新设立的松江被划入南直隶,两浙地区剩下的部分成立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