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讲座的互动提问环节,有位妈妈焦虑的问:
“老师,我家孩子上四年级了,平时都挺好的,就是一到考试就马虎,明明能做对的题就是出错。考试后你再让她改,她都能改对!跟她说细心点,细心点,没用啊!这可怎么办啊?”
1
也许很多家长都遇见过这样的情况,孩子写作业马马虎虎,考试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连老师都会反馈说:
“这孩子挺聪明的,上课也能听懂,就是粗心,总是犯些低级错误。”
跟马虎如出一辙的还有懒散,前几天有个妈妈气急败坏的跟我说:
“孩子不应该是朝气蓬勃的吗?我家那个懒懒散散,磨磨唧唧,做什么都慢,吃饭不催四五遍不动,写作业我不发火他不动笔……对什么都没兴趣,除了手机!”
我还没接上话,这位妈妈又说:“其实他脑袋瓜子挺好使的,记东西也快,就是不好好学!”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聪明,敏锐,有见地。
他之所以马虎,懒散是在一次次经历和观察中做出的郑重决定,而且是他追求优越感的决定。
不要以为我在开玩笑,这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在《儿童人格形成及培养》中的论述。
孩子天生就渴望获得优越感,而人初生时又是所有动物里最脆弱的,这带来了天生的自卑。
追求心理优越和感到自卑是人心理现象中的一体两面。这里的优越感和自卑都是中性词,没有褒贬。
孩子们会朝着不同的方向追求优越感,有的是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勤奋,懂事,努力学习,积极上进。
他们在家是好孩子,在学校是好学生,是家长嘴里的“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有机会再作分析。
今天我们重点说说朝另一个方向追求优越的孩子——懒散马虎的孩子。
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我们怎样能帮到他们?
首先,懒散马虎的孩子背后会有两类父母:
一类是什么都替孩子料理好,吃穿用度,全是父母一手包办,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
结果孩子从心底觉得,学习也不是我的事儿,爸妈可以帮我搞定。
一类父母权威性重,对孩子要求严格,平时管教孩子也非常严厉,责骂,讲道理,惩罚稀松平常。
孩子无力正面反抗,只能消极怠工,变得懒散磨蹭,没有上进心。
也就是说我们常见的宠溺骄纵型父母和严厉惩罚型父母容易培养出懒散马虎的孩子。
其次,这类孩子内心对懒散、马虎自我感觉良好,因为当劣势太过明显时,反而会变成一种优势。
他们的潜意识会发出信号——“我什么都不好好做,不用像那些学霸一样天天拼命,同样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啊,他们都为我着急,为我劳心劳力。”
“我是因为马虎才出错了,我是因为犯懒才学习不好,如果我不犯懒,不马虎会比那些天天死磕的学霸厉害多了!”
懒散、马虎可以让他们感觉好一点,那是保护自己的屏障,既能让大家忽略他没有能力的一面,也是最好的借口,凭此,他们就不用努力去解决困难了。
当所有人的关注焦点都在懒散马虎上的时候,认真学习,符合家长老师期望,都是退而其次的事情,你们不迈过我懒散马虎的坎儿,不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怎么能做好呢?
这听起来像一场心思缜密的预谋,但它是在无意识中发生的,就像有双看不见的手推着他们这么做。
这看不见的力量就是孩子追求优越感的天性,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是丧失信心的孩子。
追求优越感的原始力量只能将他们越推越远,离着有益的目标。
2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表面上孩子懒散,马虎,不好好学习,我们为这些问题头疼,想尽办法解决这些问题,陪写作业,督促提醒,报辅导班……
结果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这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问题的关键,只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阿德勒认为,儿童的人格具有统一性,行为不单是行为还有背后的信念和决定,还有周围的环境影响。对于孩子主要是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
孩子懒散马虎,他背后的决定可能是,我竞争不过那些学霸,我达不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
他内在的信念可能是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做不好这件事。
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相信自己认定的事实——我不行,我做不好。
所以,要想真正帮助孩子,就需要用孩子的思维理解孩子,需要和他一起重拾自信。
自信就像大树的根,从根长出来的枝干有自律,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挫折抵抗,责任心等等,根深才能叶茂,自信不足何谈自我管理呢?
怎样培养孩子的自信呢?
自信来源于被爱的感觉和成功体验。这也就决定了自信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它是任重道远的工程。
在我们无力改变学校大环境的时候,我们只能努力从家庭环境做起。
首先是被爱的感觉,关键不是我们爱不爱孩子,而是孩子能不能感受到我们的爱。
这里涉及的是爱的传递问题。
我打孩子,我批评孩子是因为我爱他,我为他好。这是为人父母的初衷。
而孩子接收到的是,我不够好,所以挨打挨骂,我不配得到爸妈的爱,只有我做好了,他们才爱我。
他们没有接收到爱,或接收到的是有条件的爱和无资格感。
怎么能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无条件的爱?
不是惩罚,不是宠溺,而是和善而坚定的养育,尊重自己,尊重孩子,也尊重情形。
正面管教里有很多工具,可以帮我们传递爱,比如手掌大脑,让我们知道情绪失控时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帮助我们管理情绪。
我需要一个拥抱,告诉我们在纠正之前先连接。
特殊时光,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妈妈百分之百的爱。
错误目的表,让我们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
我们以手掌大脑为例,让孩子感受到爱,请先理解彼此的情绪。
手掌大脑的活动是根据哈弗大学医学博士、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研究改编的。
他写得《由内而外的教养》,《全脑教养法》,还有《青春期大脑风暴—青少年如何思考和行动》,都是非常经典的育儿书籍。
手掌大脑是用手掌来类比我们大脑的各个部分和功能,从手心到手腕的部分对应大脑的脑干,它是原始脑。
原始脑主要负责调控基本的生命机能,比如呼吸,心跳,睡觉,饿了,对冷热的感觉,被打击时的反应等。
拇指弯曲到掌心,拇指的部分就是中脑,又称动物脑,它主要负责储存情绪情感的记忆,比如你小时候被狗咬过,那种害怕,恐惧,疼痛,还有关于这件事的记忆都存储在这里。以至于现在看到一条小狗你还是会害怕。
四指合过来,现在我们整个拳头就是完整的大脑,拳头表面就是大脑皮层,而最前端,也就是我们指甲盖的部分是前额叶皮层,被称为理智脑。
理智脑主要负责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反应灵活度,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行等。需要注意的是,它在大脑中的位置离中脑动物脑,脑干原始脑特别近。
3
你可以在头脑中想象一幅画面:
你上了一天班,很累,晚上又被迫加班,到家的时候已经八点半了,又累又饿。
一进门一脚踩在孩子乱丢的积木上,疼得龇牙咧嘴。又一问,都快睡觉了,孩子作业还没写,你会怎样?
估计80%的父母会发飙,还有10%直接上手了,剩下10%是学过正面管教的,知道该怎么做。
情绪失控的时候我们形象的说,我的大脑盖子打开了,前额叶皮层已经无法发挥作用,这在脑部PET的扫描上能看出来。
这时候是动物脑掌控全局,我们很难意识到自己的言行不妥,就开始发飙了。
你发飙,孩子的情绪也不会好,因为我们的脑神经有一种镜像神经元,这可以从生理上解释为什么孩子爱模仿。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哭闹撒泼的时候,我们腾一下火就起来了。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啊!
如果你保持冷静,大脑盖子合上了,孩子会怎样?
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需要合上脑盖子才能思考,作为成人,我们需要先做这个示范,不能把这个担子推到孩子身上。
大家可以猜猜,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发育成熟要到他多大的时候?
课上有家长猜3岁,十五六岁,18岁,从没有人猜到是25岁。所以,孩子有情绪是多正常的事情啊!
人人有情绪,我们成人也是,大脑盖子会打开,关上,打开,再关上,这太正常了!
当你把手掌大脑教给你的孩子时,它就成了你俩之间情绪管理的工具,彼此善意的提醒,手势比语言好用很多。
请注意,手掌大脑对3岁以下的孩子不适用。
限于文章篇幅,其他具体方法只能以后再跟大家一一分享。
除了无条件的爱可以让孩子建立自信,再就是成功体验有这种功效了。
孩子只有感受好了才能做得更好,这是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之一。孩子需要成功体验,需要鼓励,这能让他们感受好起来。
我们训斥,惩罚孩子是为了他们能长记性,能知错就改,能知耻后勇。
这是多么一厢情愿的想法,除了让孩子觉得羞愧,自己不够好,内心对我们疏远、敌对,不会再有什么好作用。
当孩子还没准备好的时候,我们没必要去强迫他,但我们可以鼓励——
“妈妈看到你心里有个小人跃跃欲试想去竞选学习委员,但另一个小人一直在担心,害怕。他们都是你的朋友,我们怎么做可以让他们和解呢?”
这是描述式鼓励,除了描述孩子的心理活动还可以描述行为,动作。
再糟糕的情况都有值得鼓励的地方,孩子就从你的鼓励里找到自信的力量。
除此之外,还有感谢式鼓励,赋权式鼓励,启发式鼓励。如果一一展开,这篇文章就太长了。
如果育儿文章,育儿书籍就可以让亲子关系变得清澈澄明,轻松自然,就不会有正面管教的线下课堂。
如果你愿意为孩子学习和改变,有缘我们课上见。所有答案都在这里等你。
这就是你需要的,点击了解:
我们是有点梦想的小夫妻,码字,带娃,做教育。转发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谢谢亲爱的你!
作者|溜妈,宝贝溜溜的大奶牛,美国认证正面管教讲师,鼓励咨询师,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倡导最美的养育是陪着孩子,自己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