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嫲拿支扇晃啊晃,她说她目不涩(不困的意思)……”当听懂了玩具船长(玩具船长:潮汕民谣乐队,唱的是潮汕话,带着本地的口音,有一些词句潮汕地区不同地方的表达不一样,口音也不一样。)唱的歌里面这两句歌词的时候,忽然间心里暖暖的,就像看到了自己被奶奶牵着去看戏一样。我想,每个潮汕地区的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潮汕地区是一个很神奇的地区,在这里,人神鬼和谐共处,这里的人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也相信人死后会在地下安息。这里没有天堂与地狱之说,只有地下这一说。逝者是安眠在地下过着属于他们另外的一种生活,活着的人在地上过着他们应有的生活。各自安好。在潮汕地区,初一十五拜玉皇大帝、初二十六拜地主爷,正月十五迎老爷,这是硬性规定的,还有灶神爷,妈祖,月娘,门神,床头婆,伯公伯母,佛生日,鬼节,送神迎神,各种各种的节日,几乎潮汕妇女从大年初一拜到除夕夜,把拜节日当成过日子。我想这是属于潮汕地区特有的信仰,在这种信仰下,每家每户都过着自己安稳的生活,有什么过不去的,拜个老爷(泛着各路神仙),求个安心,转头重新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生活当中去。
因为诚心,因为信仰,所以在潮汕地区有很多庙宇,庙宇里供奉着各种各样的神明,有观音娘娘,玉皇大帝,有妈祖,有龙王,财神,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神明。这些庙宇在我们那里俗称“宫”,皇宫的“宫”,或许在质朴的潮汕人心中,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就应该住在华丽的宫里面,所以在潮汕地区给这些神明修建的宫都会特别的漂亮,每个神明在宫里都有属于自己的殿。宫里面还有池塘,戏台,空地,花花草草。整个宫是按照常见的中国古建筑建的,木质大三角的屋顶,雕刻精细的横梁,每个殿里面都有精美的石门,石门上都雕刻着精美的画,像观音娘娘的殿门口,就雕刻着金童玉女,龙王的殿里雕刻着两条龙的壁画,惟妙惟肖的,壁画的下面还有一个水池,水池正对上面的屋顶是镂空的,下雨时里面还有水,妈祖的殿是最大的,每次走进去都有种走进大雄宝殿觐见皇上的庄严感,宽敞的殿,妈祖象穿着一身金装高高在上像是在俯瞰众生,妈祖象前的香炉插满了燃尽的香支,这个殿里透出一股特有的香味与严肃,让人在里面不知不觉的感到敬畏,对神明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不止妈祖殿,其他殿都有这种感觉,不止这个宫,在潮汕地区的每个宫,只要你进去都会有敬畏这个感觉。或许,这种敬畏是在潮汕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信仰中,在千千万万的信男信女的朝拜中衍生的,留存的。让每一个潮汕子民都能在这种敬畏之中感到渺小,守着一份信仰,一份虔诚,面对生活中各种磨难而波澜不惊,从而过好每一个平淡的日子。有的小神明就没有殿,小神明的名字我记不起来了,小神明只有一个石头屋,在这些殿的外面,像是在守护这些神明,但这些小神明也是我们祭拜的对象,因为他们也保佑着我们这一方水土一方人,也替潮汕人民日夜守护着这些神明。宫里还设有烧纸钱的烧塔,这个塔就像是一个邮筒,把人间的祭拜,愿望,通过这个塔捎带给神明,让神明收到了信男信女的虔诚与祭拜。
遇到一些大的节日的时候,例如妈祖生日这种大节的时候,家家户户就要带着三生(特指:整块的猪肉,鱼,鸡)还有瓜果等一些祭祀用品来到宫里朝拜,这一天你会看到这个乡里充满着一种过节的热闹气氛,潮汕妇女用扁担担着祭品,小孩跟在后面拿着纸糊的金银财宝,母亲带着孩子,邻居喊着邻居,一起担着这些祭品,用扁担走出了节奏感,一晃一晃地走到宫里去,用扁担晃出了悠长的时光。到了宫里后,妈妈会把各个神明的祭品摆好,让孩子拿到各个神明面前摆放,烧第一支香,摆放完之后就开始叠纸钱,等到第一支香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妈妈会带着孩子一个神明一个神明跪拜,在妈妈絮絮叨叨跟神明说话的时候,孩子会抽空跟其他跟妈妈一起来的孩子一起玩,一起去看宫里池塘里传说中的百年老龟,去看看正搭了一半的戏台子,偷看戏子化妆。妈妈跟神明说完话了,看不到孩子了也不着急,就在那里跟邻居聊聊天,跟远亲叙叙旧,说的不是孩子又长大了,就是说哪个孩子结婚生子,谁家的婆媳不合之类的。等到第二柱香烧得差不多的时候,就要给神明烧纸钱了,烧纸钱的时候,孩子们最喜欢的,会跑在最前面,手中拿着一簸箕一簸箕纸钱往烧纸钱的小塔里扔,看着纸钱在大火中淹没,火更加的旺盛,总有种莫名的兴奋感。朝拜后还要像信女一样捐赠善财给庙宇,用于庙宇购买超大型香支放在神明供桌前24小时燃烧,还有庙宇一些日常支出,请戏班来庙宇搭台唱戏。
潮汕地区搭戏台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戏班子唱戏,一种是纸影戏,一种是皮影戏。纸影戏,皮影戏一般的戏台子比较小,不受孩子喜欢所以去看的人比较少,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稀稀疏疏的站在小小的戏台边上,嘴里跟着依依哦哦的哼唱着,台上的人也不管台下有多少人,手里摆弄着纸影,皮影,依旧打得热闹。戏班子唱戏依照我们那里的习俗会在最大的庙宇里搭戏台子,戏台子下面由宫的管理人提前摆好椅子,下午的时候,戏班子的戏子就会在戏台上面排练,宫的工作人员会把晚上要演出的曲目用大红纸贴在宫的大门口,提醒前来拜祭的乡里乡亲晚上会有戏曲看,一般会有《杨四郎探母》、《柴房会》、《包公会李后》、《三审潘仁美》等等。下午五六点的时候,小摊贩就会来摆摊,一般卖的是糖葫芦,糖人,酸甜水果,一串一串的摆好,让来来往往的孩子看着直流口水,撒娇着要父母给买。
大家都会赶在晚上6点之前祭拜好,然后回家准备晚饭,老人会早早的吃完,早早的过来戏台子占位子,有的来不了早,就拿着一些小物什去占位置,然后回家安安心心吃晚饭再慢悠悠的来。他们一般会带点吃的东西,有时候是甜枣,有的时候是橄榄,亦或是一些小零食,这些更多时候是为了哄骗孩子安心看戏的。
小时候,每到宫里唱戏,到时间点了,奶奶或者妈妈就会说,“晚上宫做(潮汕话里,演的意思)戏啊,我们去看啊!”吃完晚饭后,有的邻居啊嫲(潮汕话里的意思是:奶奶)就会牵着自己的孙子孙女早早的去宫里占位置,有的长辈就会派遣孩子赶紧去占个好位置,好玩的孩子都会跑去戏台下占个位置,可是左等右等总等不到自己的奶奶或者妈妈,他们就会放弃阵营玩去了。而这时他们的妈妈或者家务活还没干完脱不开身,奶奶或者在路上遇到熟人,“你爱去地个(你要去哪里)?”“我爱去宫看戏,行,来去宫看戏。(我要去宫里看戏,走,一起去看)”然后有一搭没一搭的聊了起来,忘记了看戏的时间。等到宫里远远传来一声开锣声,意味着看戏时间到了,大家才紧赶慢赶的到宫里去找个位置准备看戏。其实,这个时候离戏开始还有一段时间,这只是一个开场。一时间大鼓、大锣、唢呐、古筝、古琴、笛子融合成一曲闹然隆重的交响曲,锵锵锵锵锵,咚咚咚咚咚咚锵,隆冬隆冬隆冬锵,好不热闹。而这声音随着扩音器传到附近乡里,响彻整个乡里宁静的夜空,又仿佛过年般热闹,也提醒着乡里乡亲今晚这里有戏唱,大家可以来看戏。
晚到的乡亲站在人群外,伸长着脖子努力的望着,在人群中看到一个熟人,打声招呼:“你也来看戏啦。”“是啊,你也来了啊。”这时熟人就会给他挪个位置,然后两个人就开始就着台上的小生,花旦开始评论。这个说今年的戏班子没有去年的声线好,这个说这个小生身板不好看,这个说那个演公子的长得真俊。小孩子看到一半不耐烦了,跑了出来,在宫门口看着各个小摊,看到了喜欢的零食,就又跑回去软磨硬泡让阿妈,阿嫲给买。很多时候,阿妈,阿嫲一般都不会给买,都会说,家里下午祭拜了那么多水果零食,回家吃就好了。孩子心理清楚家里有很多吃的东西,耐不住馋,又拗不过阿妈阿嫲,最终也只能闷闷的失望。看了一会戏,就催着阿嫲阿妈回家了。远处那边,一个老阿嫲手里拿着一把济公扇,有节奏的扇啊扇,在这锣鼓声中,在这咿咿呀呀的潮剧声中,在这微风习习的夜晚中昏昏欲睡,旁边的孙子叫醒啊嫲说困了回家啦。啊嫲说她目不涩,再看一下。又摇着济公扇缓缓睡过去。这边的阿姆(伯母的意思)忙了一天赶过来看戏,没有位置站着看累了,不停的换着脚站着,嘴里问着身边上初中的孩子现在几点了?八点了,孩子回答到。阿姆说再看一幕,看完这一幕就回去。孩子点点头。这一幕演完后,一些观众走开了,孩子眼疾手快抢了个位置给阿姆坐,阿姆说我们再看一幕就走。孩子笑着又点了点头。那边,孙子催着阿嫲回家,孙子明显不喜欢看戏,阿嫲说,再看一下,再等一下,看这个结局在些(怎样的意思)?那边,孩子坐在凳子上昏昏欲睡,嘟囔着要回家,阿嫲看戏看入迷,安抚着孙子说,你目涩你先睡一下,阿嫲看完这一段就回家……
戏曲一般会到晚上12点才结束,忙活了一整天的潮汕人民,一般在10点左右就陆陆续续散场了,散场时天上月亮正圆,很奇怪,每次这种大节日都正好在月圆的时候。夜深了,有点微凉,大人牵着小孩慢慢的往回家走,耳边依旧传来宫里锣鼓咚咚锵的声音,还有小生咿咿呀呀唱戏的声音,唱到高潮处,大鼓一声响,往外走的人们又忍不住回头望了望,才又慢慢走,回家的路上伴随着这潮剧特有的韵味直至再也听不到,可耳边依旧嗡嗡作响,感觉潮剧还没播完,心中一直惦记着那个还没看完的结局……热热闹闹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回到家,各自倒头就睡,莫名的睡得酣甜。
在潮剧慢悠悠的时光中,在潮剧慢悠悠的唱腔里,潮汕人民以特有的虔诚过着每一天,在看似迷信的传统文化中,他们保留的是自己独有的信仰,在这片他们所热爱的土地上平凡的生活着,等待着一个又一个节日的到来,等待着一场又一场的老戏,迎接着一年又一年的神明的来来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