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绅士》是美国作家埃默·托尔斯的第二部作品,出版于2016年年末,中译本则出版于2018年。本书一经发售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获得无数赞誉。
全书近41万字,除了引子和后记外,正文分为五卷,没有章节目录。读者若想了解亚历山大·罗斯托夫伯爵三十多年的监禁生活如何度过,以及他的结局如何,则需要从首页仔细读起。
本书具有精巧的布局谋篇,鲜明的人物群像,严谨的故事逻辑,绝妙的铺垫、伏笔,精致的场景设计,生动的细节描写,非常值得一读。
一. 1922年6月~圣诞节
作为小说的四要素之一,本书的主要故事发生地点却只有一个——大都会酒店。
一九一八年,罗斯托夫伯爵自巴黎返回俄国后即被软禁于克里姆林宫对面的大都会酒店。四年后,即一九二二年,伯爵被判处终身监禁于该酒店。作为腐朽的贵族阶级的代表,俄国的“前人民”,伯爵受到克格勃的严密监视。自那时起直到六十五岁,伯爵在大都会酒店度过了自己人生中弥足珍贵的青年和壮年时期。
在本书中,六月二十一日是个重要的、一再出现的时间点。
故事的开端是一九二二年的六月二十一日,罗斯托夫伯爵被审判后遣返回大都会酒店,并从软禁期居住的317号豪华套房转移到低矮狭窄的阁楼。
正文第一卷,作者用占全书五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记述了伯爵被监禁后最初半年的生活,其间穿插交待了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周边环境、与伯爵发生关联的主要及次要人物等,并以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思为本书定下了基调。
伯爵的至交好友米什卡、当年只有九岁的尼娜、博亚尔斯基餐厅主管安德烈、主厨埃米尔、礼宾接待员瓦西里和缝纫师玛丽娜等主要人物纷纷在第一卷出场。
读过第一卷,读者会对伯爵的绅士品格留有初步印象。他举止文雅,谦虚有礼,重视自我存在,追求品味与人性化。尽管无法迈出酒店一步,但正如被困在荒岛上的鲁滨孙一样,伯爵靠实用主义来坚定自己好好生活的决心,因为他知道,假如一个人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他就会被命运掌控。
伯爵很自律,每天清晨醒来时都会遐思,让自己的思绪保持自由;每周雷打不动地到酒店一楼的理发店修一次头发;每晚到餐厅吃饭;每周去酒吧小酌……同时,他仍保持着绅士品格和童心,会尊重九岁的小女孩尼娜,与她结成忘年交,随她在酒店探险……他的好友米什卡也会在特定的纪念日,带着教皇新堡产区的葡萄酒来探望他,并大谈诗歌和文学创作。
在第一卷的结尾,伯爵与尼娜互换了圣诞礼物。伯爵把祖母的六角形望远镜送给了尼娜,尼娜则出乎意料地把酒店的万能钥匙送给了伯爵。伯爵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在后面的章节中,读者会逐渐意识到,这些主要人物都在伯爵未来三十二年的生活中发挥了各种作用;教皇新堡产区的葡萄酒这一具有特定意义的纪念品也不止一次出现,每次出现都会抽丝剥茧般给读者展露伯爵的家庭背景、旧时经历等;而尼娜本人、她带伯爵在酒店进行的“侦察活动”,以及她的万能钥匙,都在大结局时发挥了决定性影响。
越往下读,读者越会惊叹于作者的巧妙构思、完美铺垫及精心伏笔。
二. 1923年~1926年
第二卷的开篇,又是六月二十一日,时间则跳到一九二三年,即伯爵被监禁一周年。这一卷是过渡篇章,时间跨度为四年,篇幅却只有第一卷的百分之七十。这一卷主要描述了伯爵被监禁一周年、二周年和四周年这三个重要场景。
第一个周年庆,伯爵邂逅了女演员安娜,她有着“杨柳般摇曳生姿的身影”。在与安娜共度良宵后,伯爵却于深夜被草率地赶出了房间。就是这一晚,在走廊里游荡的伯爵发现了墙上的爬梯和通往楼顶的天窗。他来到楼顶,感受到了室外的夏日微风,遇见了修理工阿布拉姆和一群酿蜜的蜜蜂,后两者在三年后救了伯爵的命。
第二个周年庆,伯爵意识到自己已被时代抛弃,心灰意冷;
第四年,伯爵决定在妹妹海伦娜去世十周年那天,打开最后一瓶教皇新堡产区的葡萄酒,喝一杯以纪念妹妹,然后,彻底摆脱尘世间的烦恼……然而,就在伯爵即将从楼顶一跃而下的时候,修理工阿布拉姆热情地叫他去品尝蜂蜜——原来,自上个月就消失的蜜蜂此刻不仅回来了,而且带回了伯爵的故乡下诺夫哥罗德的苹果花酿出的蜂蜜,重新点亮了伯爵心中的希望之光。
“这么多年,我们俩的谈话它们一定全听见了。”阿布拉姆轻声地补充了一句。读到这里,我眼眶湿润,喉头哽咽。阿布拉姆也在下诺夫哥罗德长大,这么多年,伯爵每次到楼顶和阿布拉姆谈论故乡时,蜜蜂都在他们头顶盘旋。就在伯爵以为自己已成为时代的隐形人,不可能再回到过去时,这群蜜蜂不惜长途跋涉一百多英里,带回了故乡的气息,带来了生的希望。这是我认为全书中最感人肺腑的一段,即使是第三次读到,我依然热泪盈眶。
三. 1930年~1948年
第三卷是伯爵人生中的发展时期,时间跨度长达十九年,篇幅比第一卷多出一半,占了全书的三分之一。
伯爵打消了轻生的念头以后,承担起博亚尔斯基餐厅领班的工作。作者用了大量词汇和场景塑造了餐厅三巨头(主管安德烈、主厨埃米尔、领班亚罗斯托夫伯爵)的专业工作和深厚友谊,以及挚友米什卡、忘年交尼娜、情人女演员安娜等一系列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发展。
这一卷中也有新的人物出现,首先是政府官员奥希普。一九三零年(根据书中线索推算,伯爵时年三十九岁),负责监控伯爵的政府官员奥希普想向伯爵学习英语和法语,从伯爵那里了解西方社会特权阶层的价值观,并培养自己的外交技能。伯爵没有要求任何条件就同意了,从那时起两人逐渐惺惺相惜,发展出深厚友谊。读者在末卷可以看到,这位官员对伯爵的人生结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伯爵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出场了。伯爵四十九岁时的一天,已有八年未见的尼娜来大都会酒店找伯爵,说自己的丈夫被克格勃抓捕,判了五年劳改。尼娜要跟随丈夫去劳改营,请伯爵暂时照顾她五岁的女儿索菲亚,待她一两个月安顿好之后就回来接女儿。 可是,尼娜再也没有出现,是生是死音讯全无。索菲亚成了伯爵的养女。
第三位重要人物是常来酒店酒吧的美国副官理查德,他与伯爵有共同语言,两人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并在第四卷时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在伯爵五十七岁这年(推算为一九四八年)的六月二十一日,被流放至西伯利亚多年的米什卡拖着残疾的右腿来看望伯爵。米什卡是因为反对上级编辑删除契诃夫原文里的几句话并讽刺领袖而被流放的,他对莫斯科被焚毁、雕像被推倒、诗人被禁言以及一千四百万头牛被屠杀等事情感到愤怒无比。米什卡的陈述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俄国动荡的政治和社会环境,而被判在大都会酒店终身监禁的罗斯托夫伯爵,反倒成了全俄罗斯最幸运的人。
这里有一个细节:米什卡并未被释放,他是借了一本相貌相似的人的护照偷偷来探望伯爵的,这个细节也是伯爵结局的一个伏笔。
这一卷给我印象最深的场景有三个:
一是伯爵清晨醒来后研磨咖啡豆的情形;
二是米什卡写给伯爵的信——涅瓦大街的春意,对于自由和不自由的人来讲截然不同;
三是法式海产什烩之夜。三巨头酝酿了三年,集齐了十五种原料,才做出一锅法式海产什烩。“只要尝上一口,你就能立刻感觉到,自己仿佛置身法国的马赛港——那个满街都是水手、小偷和漂亮女人,到处充满着夏日的阳光、鲜活的语言和生命的地方。”
在混乱、晦暗的岁月中,有这份心情,能常年坚持这样的计划,就和《卡萨布兰卡》电影里面,里克顺手扶起被碰倒的玻璃杯如出一辙,都传达出这样一种信念:一个人能够通过哪怕最细微的举动,为恢复这个世界的秩序出一把力。
四. 1949年~1953年
第四卷的时间跨度同第二卷一样是四年(一九四九年至一九五三年),篇幅也类似。
这一卷再度以一九五零年六月二十一日开篇,出场的重要人物是餐厅乐队的指挥维克托,他发现索菲亚弹钢琴很有天分,便收她为徒,精心调教。索菲亚在音乐学院的比赛上一鸣惊人,伯爵还没来得及高兴便开始担忧——索菲亚险些被强制征召到距离遥远的青年交响乐团。这个情节也为伯爵和索菲亚的结局打下了伏笔。
在这一卷中,还有一个惊天秘密被揭露。米什卡的爱人卡捷琳娜来找伯爵,告知米什卡于一周前去世。直到此时,行文已过五分之四的时候,伯爵才透露,导致他被终生监禁的诗作《它现在在哪儿?》其实并非伯爵所作,而是米什卡在一九一三年夏天写的。当年,由于一九零五年俄国起义以及接踵而来的镇压,写诗来宣泄对政治的烦躁情绪是很危险的。为了避免毫无背景的米什卡被秘密警察处决,当年的贵族阶层精英罗斯托夫伯爵,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那首诗。
所以罗斯托夫伯爵为了朋友甘冒被枪毙的风险,最终落得终身监禁的下场,却仍恪守绅士品格,绝口不提他代友受过所做的牺牲。罗斯托夫伯爵真是名副其实的绅士。我读到这里,既对作者的精妙构思大感震撼,又为书中人物生出无限感慨。伯爵保护了米什卡,自己却也因祸得福。被监禁在酒店中虽然失去人身自由,但也因此躲开了政治的洪流和社会变更期人民遭受的苦难。命运的转折和神奇,谁又说得清呢?
五. 1954年,大结局
第五卷,时间到了一九五四年,主人公亚历山大·伊里奇·罗斯托夫伯爵时年六十五岁,他的故事已接近尾声。
我认为,这一卷的情节最适合拍成电影,像007那样的类型,节奏紧凑、场景密集,但几乎没有打斗戏,只有优雅迷人、充满巧思的文戏,是发生在大脑里的一场关于智力与勇气的决斗。
在这一卷里,前文出现的重要人物几乎悉数登场,或主动或被动地在伯爵的牵引下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连同作者描述过的各种小物件一起,帮助伯爵和索菲亚获得了自由。精彩绝伦的金蝉脱壳之计,令我拍案叫绝。
写在最后
作者埃墨·托尔斯,1964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本科和硕士学位分别于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获得。也许得益于作者的教育背景,本书的故事逻辑十分严谨,铺垫、伏笔奇多,环环相扣。作者犹如一位超凡的雕刻大师,他手持精致的文字刻刀,为我们精心设计了无数或幽默或紧张的桥段,配以生动的细节描写,带给读者极强的画面感,使读者身临其境。
比如伯爵书桌的桌腿里隐藏着衬有丝绒的小洞,洞里塞满了金币;
比如伯爵的理发师雅罗斯拉夫手里的两把剪刀,时而像在做芭蕾舞中的击足跳,时而像在跳哥萨克人的高帕克舞;
比如五岁的索菲亚被俄国当局误认为是某位政治局委员与女演员安娜的私生女,从而搁置了针对索菲亚的调查,使她得以在大都会酒店长期居住,而多年后索菲亚即将被征召至交响乐团时,女演员安娜以这位官员情妇的身份拯救了索菲亚,使征召令被收回;
又比如,第一次读到伯爵回忆他在一九一三年参加公主生日庆典的情节,我以为伯爵是在缅怀自己消逝的青春恋情;直到奥希普和伯爵对话时,这一情节才继续下去,原来真相是这样的:
在宴会上,伯爵因年少轻狂而得罪了普洛诺夫中尉。中尉为了报复伯爵,假意追求他的妹妹海伦娜,伯爵因此而枪击了中尉的右肩,致其右臂残废。又因此,祖母把伯爵送往巴黎以暂时平息中尉父亲的诉讼,正是这期间,妹妹海伦娜因猩红热去世,伯爵没有见到妹妹最后一面,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单单以上这一段,就可以扩写为一个充满命运纠葛的、关于爱情和冒险的故事。
在本书中,类似的场景非常多,极大地增加了情节的曲折程度和读者的阅读乐趣。此外,书中无处不在的哲思和对于为人处世准则的把握,都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
谨以伯爵对索菲亚的两条忠告作为结尾吧,希望所有热爱此书的读者都能做一个掌控命运的快乐之人:
第一,假如你不去掌控形势,你就会被形势掌控;
第二,一个人是否有智慧,最可靠的标志就是看他是不是总是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