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焦虑。
不止会焦虑,还会有挫败感、内疚感、罪恶感等等让人很难受的情绪。今天分享一个有趣的理论,跟大家讲讲这些心理是如何产生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听起来有点玄乎,看我跟你解释。
本我,与生俱来,它是人本能的欲望。包括生气、懒惰、避苦趋乐、各种生理需求(饥、渴、性)。
本我只信奉一个原则——享乐原则。它不管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为了寻求满足不惜付出一切代价。最经典的例子:婴儿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喊大叫无理取闹。
婴儿时期是本我表现最为突出的时候,或者说婴儿只有本我。但在这个阶段是没问题的,因为处在家人的庇护下。但如果我们一直遵循享乐原则,必然是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
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和老师会逐渐教导我们如何做事、他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塑造着我们。而我们则会将从外界接收的信息内化,成为自己最初的行事准则。
比如我们在父母的教导下,得知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该做的事情要如何做到最好。这就是最初的「超我」。
为什么说是最初的超我呢?
因为超我不像本我。本我与生俱来,但超我是会随着自己的阅历而不断改变的。且每个人的超我因童年经历不同也会有明显区别。
比如父母非常严厉的孩子,超我往往非常严苛,对本我的压制也会异常强大。
超我可以说就是我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它包括两个方面:
1.自我理想 2.道德良心
然而,我们很多时候并不情愿按照家长老师所谓的“正确”行事。做或者不做某些事情时,虽然表面上顺从,但是心里却不舒坦,因为本我得不到满足啊!所以我们会逐渐出现“叛逆”,「自我」就此诞生了。
我们嘴里天天说的这个“我”,就是自我。本我和超我多半存在于潜意识,所以我们大部分时候意识到的自己,就是自我。
如果说超我是监督者,自我即是人格的执行者,它直接和外部世界打交道,是所有行为和心理的产生地。我们感到的焦虑、内疚、罪恶等情绪都是发生在自我。
自我同时也是一个协调者,它是对超我概念的「修正」。自我的出现就是为了在不违背超我的价值观的同时,维护本我的利益。
比方说,超我要求我们要诚实,做事凭良心。但有些情况下,属实不能太正直。不过你如果对一个上幼儿园的小朋友这样说,他肯定不会理解,会觉得良心受到谴责。因为这时候的小孩还没有分化出自我。
但初高中生就已经知道,有些事情是不能太讲公平的。我们必须在合法的情况下,极力争取自己的利益,不然就会被别人抢先了,吃亏的还是自己。
所以,你可以这样认为:超我不仅想法特别的完美,而且非常的强势,把本我压得喘不过气。自我就来当一个协调者,照顾超我的面子同时,适当地约束本我。
自我的境界没有超我那般高,它只求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满足本我的需求。
自我的平衡,是人得以生存在社会上、维持正常心理的基础。
他们三个的关系可以这样概括:超我抑制本我的冲动,但不直接管制,而是监督自我对本我的约束。一旦自我不能协调好两者的关系,超我就会拿出焦虑、内疚感、负罪感等等来惩罚自我。
所以,虽然「超我」的名字取得还挺好听,但几乎所有的心理问题都是缘于超我的严苛,甚至是施虐性。
自我很纠结,很忙碌,它每时每刻都处在协调之中(但我们不一定能意识到)。在自我的不懈努力下,本我和超我一般是处于平衡状态的。
但是自我也很难啊,它不仅要协调本我和超我,还要面对外部世界。所以必然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但超我不会管这些,只会觉得自我的监管不力,随即对自我进行惩罚。然后我们(自我)就感到焦虑、沮丧、内疚、负罪。
虽然失调的情况不多,也许一周就一两次,但是带来的负面情绪是很影响正常生活的。所以,自我为了处理这种情况,也留有后手——一套完备的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就像一套铠甲, 能够帮助自我在遭受挫折后减轻精神压力,恢复心理平衡,甚至激发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战胜挫折。
具体有哪些心理防御的机制,下期继续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