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里的西安是汉唐盛世的长安城,是丝绸之路的东方发源地,是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璀璨明珠。
四月某日,从规划到出游也不过三天。
<古(明)城墙>
古(明)城墙有东西南北四面正门,因为住地靠近钟鼓楼,信马由缰走着走着就到了正东门长乐门脚下。下午三点,赶巧就遇到了难得的皇家巡游。
你听,鼓乐齐鸣,你看,列队威仪。周边的车水马龙似乎都静止。
就站在围栏边,看着穿越而来的他们静静从身边走过。他们的眼神庄严而凝重,华丽的衣袍在风中丝毫不乱,好似不曾消失的皇家威严。
上了城墙,墙头的灯笼不是最常见的春节大红灯笼,而是三只一体竖式,颇似水浒风格。
城建宽度数米,游人不多,看起来挺壮阔。一群红色文化衫的青年人在闹在笑在欢呼。文化衫的红与城墙头的灯笼红相映一体,应景得很。
骑行到第一个瞭望塔,捡到一位同是独自出游的东北姑娘。随意聊着,比如城墙有多长,步行耗时,哪个方位上城墙比较合适。心中窃喜,看来做做攻略还是很实用的,至少可以指路三分。相聊甚欢,第二天的兵马俑之行也是和她一起。
尽管空气干燥,四月的风,却温柔得很,与她聊生活,聊学生时代。东北特有的喜剧式口音也让一路欢声笑语。
环形一周,两个钟头。都感慨,要不是有个伴同游,估计都骑不回原点,而是半途而废直接还车了。试想,萍水相逢的陌生力量尚且如此,同学朋友亲人的潜移默化会有多大。
天色暗下来,我们也还了车,此时华灯初上,才仿佛真正置身历史上的长安城。
高楼隐没,车流渐微,你是千古长安,我是匆匆过客。
暗下来的天空是深蓝,暗下来的底蕴是远古。灯光亮起,楼宇通体金碧辉煌。华丽的金色与华灯的红色交织连绵,我是沧海一粟。
一眼繁华,一眼沧桑。华灯初上时,一日长安,穿越千年。
晚风微凉。相约下西楼。
城墙上走下,通道的灯光是温暖的亮黄。青砖是载体。华灯是主角。
游人或感慨,或惊叹。自不枉来这一程。
步行半个钟,又看到了地标钟鼓楼。西安人说,如果你不知道走到哪里,就尝试能不能看到钟鼓楼,它在城的正中央。
夜色下的钟楼有多美,我无法描述。我能说的只有震撼两字,华灯初上的钟鼓楼,也能联想到这个被时光褪去光芒的朝代的辉煌。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也许,流淌的时光会褪去你的光芒,也许,历史的长河会黯淡你的辉煌,但瑰宝从来都无可替代,记这五千年来时间轴上最耀眼的坐标。
<兵马俑>
火车站对面有直达兵马俑和骊山华清池的公交车,千万要认准,因为很多揽客的小商贩也夹杂其中,极易上错车买错票。
车行约一个半钟,到达兵马俑大门口。人声嘈杂。
等到正式进入1号坑,已经将近上午九点。为了保护文物,场馆内温度较低。九点钟的阳光还能从场馆上方撒入,照在兵马俑上。
管内面积不大,但是在看到这么整齐的俑队,还是被震撼到。
神情,栩栩如生,或笑或呆或肃然。
长安长安,守护,从生到永生。
据传,兵马俑是修筑秦陵的同时制作并埋入随葬坑内。它们的背后是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名一步一阶的流血流汗。也许,修建搬运的古人还是十来岁的少年,也许是耄耄之年的老人,或被驱役,或被鞭打,在烈日下在风雨中日日劳作,几经战乱与毁损,最终留下今日所见。
尾声:西安行,除了上述感官最为震撼的古城墙和兵马俑,还有很多景点可以继续游,比如骊山华清池,壶口瀑布,或者市区的碑林博物馆、大雁塔、大唐芙蓉园,总有一款震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