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每天都要打开许多门,关闭很多门。
从清晨醒来,卧室门、卫生间门,挤挤挨挨的公交车门、人来人往的公司门,再到下班后的饭店门、或冷清或热闹的家门……
推开每扇门后都有不同的场景,我们需要换上不同的心情,面对不同的面孔,说着不同而话语。
而这扇门,门内、门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推开门,一片宁静,却不时传来此起彼伏的“滴滴”报警声;门外一片噪杂,是一群不相熟的人,虽焦急却不失秩序地三五成群。门内是白色的灯光、刺鼻的消毒水味和冰冷的仪器;门外一片色彩斑斓、饭菜和生活用品的混合味道描述着小小的浮世绘。门内天天上演着与死神赛跑的惊心动魄;门外不时会有哭天抢地的剧情。
门,像一堵墙,隔开了健康与疾病,区分着无序与有序,也将大家的日子截然分成了工作和生活,照料和喘息。
2
“刚工作那会,每天回到家,耳朵里都是监护仪滴滴的报警音,经常失眠到半夜2、3点才睡着。”方师兄有次聊天时说起。
尤记得我第一次到ICU病房工作时,看着满屋的格式不同的仪器、忙碌但有序的医生护士、还有安静地躺在病床上插满各式管子的病人。满心里只有恐惧和紧张,是对生命逝去的恐惧和能否将他们救治的紧张。
后来时间久了,慢慢习惯了工作节奏。每天在更衣室换上带着消毒水味道的隔离衣,郑重地带上口罩、帽子,推开那扇厚厚的门,伴着熟悉的病房味道和监护仪的声音,不自觉地严肃着,脚步也加快,一天的工作就拉开了帷幕。
“有段时间,特别不敢推开监护室的大门,害怕昨天刚刚好转一点的病人今天就再也见不到了!”比我还年长几岁的青护士有次说起来。那天她护理的一个先天性心脏病的产妇,半夜突然猝死,明明白天有所好转,还让护工大姐--虞美人,给她梳了个羊角辫,大家纷纷打趣那小辫子梳地太难看,像极了60年代画册上小学生的样子。
“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到来。”最常发生在我们的病人身上。
像青护士说的,有段时间,一进病房见到夜班医生第一句话就是“XX床还在吗?”得知自己担心的病人已经再也见不到时,整个人都会绷紧,心里总有些堵,虽然外表看不出什么异常。但有些刚工作的年轻医生却总会瞬间红了眼眶。
门内门外,生死之间。
3
“有时候,关上监护室的门,就觉得松了一口气,虽然老头子还躺在里面,但总归看不见了,出了监护室还要继续自己的生活。”平阿姨的老公因为脑出血已经住院好几个月,但总脱不了呼吸机,也因此无法转出监护室。
监护室每天下午有段探视时间,这也是绝大多数病人家属一天中能和自己的亲人近距离接触的唯一机会。
每天下午2:10,紧闭的监护室大门打开,早已等在门外的家属开始攒动,拥挤却有序地快步走进自己家人的床前,担心浪费每一分钟。熟悉流程的家属不慌不忙地给病人擦拭身体、按摩四肢,还不忘问护士这一天病人的情况有没有好转;新来的家属好不容易辨认出病床上自己的家人时,茫然无措地面对着彼时熟悉的脸庞此刻陌生无比,不知该说什么,往往只是呆呆地站着。
20分钟的时间,转瞬即逝。很多家属会找各种借口多呆几分钟,也有家属早早不见了踪影,想和他们沟通病情只得电话联系。
“特别想进来看几次,一会不见就胡思乱想:她疼不疼,她想不想吃东西,她会不会醒过来看不见妈妈害怕;又不敢进来,一看见她满身的管子和肿的不像样子,就觉得像做梦,觉得一离开监护室,梦就醒了,孩子还在家乖乖地写作业。”小薇车祸伤住院,她妈妈有次问起孩子病情时,止不住地哭起来。
门内门外,希望失望。
4
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换上日常的衣服,推开门。车水马龙的街道让人嗅到世间的味道,几个孩子嬉笑打闹着绕过身边,公园的长椅上,坐着一对聊天的老夫妻。
走在繁华的街上,看着一一被点亮的的万家灯火,不知那一扇扇门后正上演着怎样的人间的悲欢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