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1)弟子:后生小子
2)入:在家里
3)出:出门在外
4)瑾:谨慎小心
5)亲人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6)行有余力:有闲暇的时间
【译文】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有爱兄弟,说话做事要小心、谨慎、诚信,要广泛的热爱其他人,亲近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余力的话,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理解与思考】
这是孔子对学生的要求: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亲近仁德之人。以上是为人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孔子要求弟子们多读一点书。当然,这里的学文,不仅仅是指学习书本知识,也包括学习各种技艺(古时称六艺)。
孔子以造就一批有较高道德素养、有知识的弟子作为自己毕生努力的目标。其中第一句,“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对学生道德素养的基本要求;第二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则是孔子希望学生同时成为有知识、有真才实学的人。从行文的顺序中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孔子把人的道德素养看作是第一位的,他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仅有知识而缺乏道德的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学文而无行者太多了。所以,孔子首先强调:在做人与读书中,做人是第一位的。你可以行而无学文,但不可学文而无行。在行有余力的基础上,他同时要求你去学文。这不仅是因为多读书可以增长我们的知识学问,而且是因为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
后来清朝秀才李毓秀编写《弟子规》时,采纳《论语·学而》篇的文意,加以引申扩展,阐释了“弟子”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应具备的礼仪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