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便签
去年一年我在阅读习惯的培养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之前基本不怎么看书到每月至少读完一本书。但从阅读量的变化情况上看,阅读习惯并没有很好的保持:从上半年每个工作日至少有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到下半年比较随性的读书。结合“基于身份的习惯”的理论,回顾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差距,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当初我并没有从身份层面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每日阅读的人,只是要求自己形成阅读的习惯,而当我形成阅读的习惯后,我就松懈了。
如果这样做,可能我阅读的习惯能保持的更好些:
(1)确定身份:我想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每天都要学习一部分新知识。
(2)设计过程:工作日可以趁着上下班途中或者工作间隙进行阅读;周末可以趁着娃的睡觉时间进行阅读。并且保证每天阅读时间超过半小时。
(3)记录结果:通过记录我可以了解习惯的养成情况。如果一段时间看书不需要通过意念驱使能主动看了,我会考虑培养新的习惯;如果坚持有困难,则先坚持每天都看几页书,先完成再完美。
A2便签
目标:之前一直想运动,但因为缺乏动力,常常难以坚持。希望接下去的一个月,我能保证每周运动三次以上。
具体做法如下:
(1)确定身份:希望通过运动的方式提升体质的人。
(2)设计过程:最近在家可以通过瑜伽、八段锦及仰卧起坐的方式进行锻炼。以两天为一个单位,每两天必须完成一次的锻炼。每周进行周复盘。
(3)记录结果:每完成一次锻炼,均进行记记录,每两天进行一次提醒,以便检查目标完成情况,结合一周的运动情况进行周复盘。如果较前一周有所进步,给自己多点的肯定。如果有所退步,找找本周的闪光点,给自己鼓劲、赋能。
学霸题:结合W1D1的ABC模型(前提条件、行动、结果),以及基于结果/身份的习惯(确定身份、计划过程、记录结果),你觉得在记录习惯养成的过程中,需要关注哪些基本要素?它们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这两个模型均包含了行动(过程)和结果(预期/目标),但侧重点有所不同:ABC模型更多的考虑你处于哪种环境下,而基于结果/身份的习惯更多思考的是方向,以及你想成为怎样的人。
2.1 R原文
我们犯的第一个错误,是选错了我们试图改变的事情。为了更好地理解我的意思,你可以考虑把变化发生的进程分为三层,就像洋葱一样。
图3:行为转变有三层——结果的变化、流程的变化或身份的变化
第一层是改变你的结果。这个层次事关改变你的结果:减肥、出版书籍、赢得冠军。你设定的大多数目标都与这个层次的变化相关。
第二层是改变你的过程。这一层次涉及改变你的习惯和体系:定时去健身房锻炼、定期整理你的办公桌以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按时练习冥想。你养成的大多数习惯都与这一层次有关。
第三也是最深入的层次是改变你的身份。这个层次是有关改变你的信仰:你的世界观、你的自我形象,以及你对自己和他人所做的判断。你持有的大多数信念、假设和偏见都与这个层次相关。
结果意味着你得到了什么,过程意味着你做什么,身份则关系到你的信仰。当谈到涉及培养持久习惯,以及创设改进1%的体系时,问题不在于这层比那层“更好”或“更差”。所有层级的变化都各有用处。关键问题是改变的方向。
许多人开始改变他们的习惯时,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上。这会导致我们养成基于最终结果的习惯。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借助于这种方式,我们的着眼点是我们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图4 :对于基于结果的习惯,重点是你想要达到的目标。对于基于身份的习惯,重点是你想成为谁
想象一下两个人拒绝吸引的情形。当有人让烟时,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这听起来像一个合理的回应,但它暗含的意思是,这个人仍然相信自己是吸烟者,只是正努力让自己有所不同。他们希望只要自己心存同样的信念,他们的行为就会发生转变。
乙则一口回绝:“不,谢谢。我不抽烟了。”这个回应稍有不同,但它表明了这个人身份的转变。吸烟只是他们过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他们现在的生活。他们不再自认为是烟民。
大多数人在着手自我提高时甚至不考虑改变身份。他们的想法很简单:“我想变瘦(结果),如果我坚持这种饮食习惯,我就会变瘦(过程)。”他们设定目标并决定他们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根本不考虑激励他们行动的信念。他们从不改变看待自己的方式,也不知道他们的旧身份会破坏新的变革计划。
2.2 I便签:拆书家讲解引导
1、行为改变的三个层次
你想养成什么习惯?想戒掉什么习惯?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身份。同时,习惯和身份可以相互塑造。《掌控习惯》这本书主要讨论的是行为习惯,故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一个行为,或者一系列行为,能够给我们带来哪些层次的改变。
(1)结果:改变结果,比如减肥、发表文章、保持整洁、精力焕发。很多情况下,我们设定的目标就与这个层次的变化有关。
(2)过程:涉及到改变习惯和体系:定时复盘,按时吃饭,每天阅读。养成的习惯大多数与这个层次有关。
(3)身份:行为带来的最深入的改变层次是身份。与我们的信仰有关,比如世界观、自我形象等。我们持有的信念、假设和偏见都与这个层次相关。
也就是说,结果意味着你得到了什么,过程意味着你做什么,身份则关系到你的信仰。
2、基于身份的习惯
书中提到,“当我们养成习惯时,注意力放在结果上,就养成基于结果的习惯;注意力放在身份上,就养成基于身份的习惯。”
举例:以下哪个习惯是基于结果/身份的习惯?
A、我每天背10个单词,通过GRE考试。(基于结果)
B、我坚持隔天打电话问候爸妈,关心身体状况。(基于结果)
C、我是一名环保人士,夏天少开空调,降低能源消耗。(基于身份)
那如何设计一个基于身份的习惯呢?
(1)确定身份:在我想改变的方向上,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设计过程:列举出能体现身份的所有行为,挑选出自己有能力、愿意做的事情,开始行动。
(3)记录结果:无论好坏,都要记录下来。通过分析结果与身份的差异,来调整自己的行动。
比如,我要成为一个对他人有用的人,可以通过捐赠钱物、提供咨询、义务讲课、提供服务等方式,那么对应的结果可能是别人对我的称赞、信任,也可能会有其他的结果。
当我们内心中有了养成基于身份的习惯的理念时,考虑问题内心就充满了动力,因为我们进行习惯调整的方向,是希望我们的身份发生改变。也就是说,我们坚持这个习惯,就是要不断地强调这个身份,从而撕掉以前的标签。
这样,微小的习惯能够为我们的新身份提供证据,让我们先确定自己要成为哪种人,再用一个一个的小胜利来证明我们自己,从而用这个身份标签养成一种习惯。
作者:李凤玲_默契
链接://www.greatytc.com/p/aa8ff8c402ab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