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思考来自于自己的怪异情绪,凡是无关专业工作的书籍拿来便读,并总有启发。关乎专业工作的书籍,大多数是硬着头皮翻上几页,不去逼自己的话大部分是闲置床头,莫名排斥了。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习惯,每买一本工作专业相关书籍的时候总顺带买一本“闲书”,算是给自己的一种奖励,也大概是为了快递到是能让自己有所期待,否则我都不想去取他回来,放在床头。两本一起在床头,翻翻这,才能翻翻那,仿佛他们在一起也不觉得自己枯燥乏味,孤单寂寞。
我慢慢的开始了解到这“干一行,爱一行”的不易。年少时候我只认为这该是因果关系,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完全错了。所以对这样的主角也佩服的很。毕竟于大部分人来讲“爱一行,干一行”终究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最初,我们涉世未深,不知这其中真正滋味;父母,舅舅,前辈建议我们该如何如何,为了以后找到更好的工作,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这些建议总有他们的参考价值,请允许我贸然断定,这些建议和我们的喜好无关。从另一方面来讲,那个时期,我们并不知道究竟喜欢什么。再长大些,工作压力随之而来(自己刚刚走到这里,所以暂且写到这里),“工资高”,“离家近”,“稳定”诸多因素干预着我们的选择;自然而然的,“爱一行,干一行”其实和我们渐行渐远。所以“干一行,爱一行”成了我们的真正选择,或者也不是我们的选择。时而反省,我能够做的,只是完成常规工作,然后有所思考,无法做到在工作之余,看一些工作相关的知识,并对自己有所进益。如果有,肯定是自己逼自己去学习,大部分是为了功利,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化行为”。然而对于上文提到的“闲书”,诸如历史,文学等知识乐此不疲,就连晦涩难懂的《道德经》也能字字句句,案前斟酌一番,希望能够修身养性,控制自己的急性子。这也就是所谓的“社会化行为”。我在想,如果专业工作相关的书籍也写成如此这般,我大概连翻他的勇气都没有。毕竟这市场化和自己的冲突难以调解。
那可是自己靠着吃饭的东西啊,竟然少有主动性去学,及时去了,效率也低的很。对于这种怪异表现,总有所反省与思考,为什么我们乐于做义工,却对干活赚钱不高兴,这大概就是“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冲突。再深层思考下,有人讲,为什么大部分人奋斗大半生有些将继续才去享受湖边垂钓,悠然自得;然而以捕鱼为生的的渔民面对,一亩鱼塘,一根鱼竿,半抹斜阳也无法享受这其中乐趣,这半抹斜阳反而增添了老人的几分凄苦。
再举个例子吧,一个人请某个女孩出去吃饭,看电影,他来付钱;第二次,他又付了钱;第三次,他再次抢先付了饭费和娱乐费用。两人关系进展到这一步,他期望的是在家门口临别时,能有一个热吻,然而没有。第四次约会时,他若无其事地提到自己已经为这眼前的浪漫花了多少钱。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所谓的渣男了,她大怒而去。男孩应该懂得不可以把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混淆起来,下次应该就会吸取教训了。
说来讲去,无非是为了认清这事情的本质,并依然深爱他。而对于自己的生活,工作种种,大部分需要克服我们对“市场化行为”的排斥,用“社会化行为”的眼光去对待他,不是为了功利,只是为了充实自己,找一些诸多社会化的理由,在社会化行为和市场化行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样对我们应该有所裨益。 注:“社会化行为”和“市场化行为”的说法来自于《怪诞行为学》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