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武它术)
我对 “竹海”其实并不陌生。
七年前的溧阳南山竹海之行,景区门口那尊高大慈祥的老寿星,景区内浓浓密密的天然竹氧吧,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下山乘坐的那个高空“荡椅”,风中晃悠晃悠的,荡得我下到山脚下好久了,仍两腿颤抖,心有余悸。哈哈……
这次的宜兴竹海之旅,纯属临时决定。走马灯似的乌镇东柵之行,仅用了两个多小时。结束时,才上午九点多。启程回家,提前结束难得一次的三天“暑旅”,未免太早了,也不甘心!
于是,掏出手机,请求“度娘”帮忙,安排个回程中的特色景点。你还别说,“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就是高科技,分分钟就有了“标准答案”——“太湖之源”宜兴竹海!听它的名称,就是那种高大上的。行,就这么定了!
在“高德”向导的带领下,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们就从水乡乌镇“漂移”到了宜兴竹海。(抱歉!还没有到宜兴竹海,就拖拖沓沓地写了这么长。期待的“穿越”在哪里?)
竹海之“海”,名副其实!还没有到竹海门口,“海”的感觉就已经很浓了。远方,竹峰连绵,满山葱翠。近处,头顶秀色,如置仙境。迎面吹来凉风,真的感觉,那空气清新得与众不同。估计就是所谓的竹氧吧里吹来的高浓度的氧气的缘故。
多根原色梁柱横竖交错,东西两堵石砌立墙牢固支撑,前方一座拱桥横跨,门头正中一块木匾,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宜兴人吴冠中老先生横书的“宜兴竹海”四个大字赫然醒目。这是宜兴竹海颇具特色的大门一景,整个门景立体造型简洁,清晰。
烈日骄阳挡不住游客登山穿越竹海的兴致!十分钟后,景区旅游车载着我们上到了徒步登山的起点。登山的路,建在一道山谷中。谷中溪水清澈,潺潺流淌。脚下石阶平缓,曲径通幽。头顶翠竹浓郁,遮天蔽日。我们踏着登临竹海最高峰——苏南第一峰“玉女峰”的石阶,拾阶而上!
我是第二次“行走”竹海,所以对其中的一些艰难和危险,还是比较清楚的。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登山不看景,看景不登山!”刚攀登我就不停地对两个孩子唠叨,提醒她们注意安全。其次,水和饮料肯定是要多备的。我是这次专职的“挑山工”,光水和饮料就背了一大包。再次,擦脸的毛巾也必不可少,运动鞋、长裤是标准登山衣着。但她们恰恰这一点忽略了,所以休息时遭到竹林蚊虫叮咬。
“太湖之源”,是我们穿越宜兴竹海遇到的第一个“有名”景点。山坡上,条形块石挑高遮拦,立成一道微型堤坝。坝上横卧条形巨石数块,其中一块上横书四枚红色行书——“太湖之源”。透明清澈的溪水,或沿堤坝倾斜而下,或从石缝间穿涌而出,形成一挂缩微式瀑布。瀑布下方,一方不大的浅水潭。潭中溪水清亮,潭底石块清晰可见。站在潭边,面朝“太湖之源”:这真的是太湖的源头?我有点怀疑!不过,真源还是假源,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我也不想去查阅相关资料,我的目的只要能见到不曾见到的,走过不曾走过的,就足够了!
面迎溪流,脚踩石阶,头顶翠色,口吸饱和氧气,继续向上攀登。或许是持续干热的缘故,那天登山途中,我们并没有遇上太多游客。但行不多久,衣服早已湿透,就连背包带也能拧出汗水来。
在持续了一段平缓的山路后,登峰的石阶变得越来越陡。“悬空栈道”是我穿越竹海至今还记忆犹新的第二个“有名”景点。栈道建在陡峭的半山腰上,时高时低,弯曲折转。“悬空”二字足见其陡!栈道最陡处靠山内侧,翠竹林立,耸入云霄。外侧架空悬挂,脚下深渊,伸手似乎能够到竹腰。尝试够了几次,未及,但胆寒陡增。
“此处距山顶还有500米”!在栈道的一个拐弯处,竖着这样一个标牌。看着标牌,心中暗喜。快了,还有500米就能登上苏浙皖三省交界的“苏南第一峰”,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十分钟,足够了吧!
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十分钟,怎么可能!再来四个十分钟,我们都没有上到峰顶。接下来的500米,似乎在跟游客们开着玩笑——越走越陡!越有越累!越走越瘫!就是这段500米,脸颊上滴下的汗,似乎能砸穿脚底石板。身上流下的汗,都能从衣服里拧出来。登至200米处,我们就喝光了背包里的所有水和饮料。150米,100米,50米……接下来的这段登山行程,我们逢着徒步下山的游客,就问距离山顶还有多远?而且是不厌其烦!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快了,快到了!”
人在最累的时候,对时间的判断是最不准的。多半是认为时间过得太慢。
下午三点左右,拖着疲惫的身躯,我们终于登上了“苏南第一峰”——黄塔顶。这是我在宜兴竹海印象深的第三个“有名”景点。黄塔顶,海拔611.5米,宜兴竹海景区的最高点。顶上建有凌云阁,三层六面翘角飞檐。登顶远眺,凉风拂面,似乎能闻到浓郁的翠竹清香。刚才还浑身无力汗流尽,此刻登顶万般疲惫风吹去。尽管有过多次登顶的美好体验,但此刻的感受是语言无法穷尽的。只是默默地望着远方!远方的峡谷,远方的村庄,远方的湖泊,远方的路,远方的远方……似乎能望着远方就已心满意足了!
下山我们意见统一——乘索道。大约三十分钟的悬挂滑降,我们又回到了登山的起点。回首,远方的黄塔顶竹海“穿越”
(文/文武它术)
我对 “竹海”其实并不陌生。
七年前的溧阳南山竹海之行,景区门口那尊高大慈祥的老寿星,景区内浓浓密密的天然竹氧吧,至今记忆犹新。特别是下山乘坐的那个高空“荡椅”,风中晃悠晃悠的,荡得我下到山脚下好久了,仍两腿颤抖,心有余悸。哈哈……
这次的宜兴竹海之旅,纯属临时决定。走马灯似的乌镇东柵之行,仅用了两个多小时。结束时,才上午九点多。启程回家,提前结束难得一次的三天“暑旅”,未免太早了,也不甘心!
于是,掏出手机,请求“度娘”帮忙,安排个回程中的特色景点。你还别说,“互联网+”时代的高科技就是高科技,分分钟就有了“标准答案”——“太湖之源”宜兴竹海!听它的名称,就是那种高大上的。行,就这么定了!
在“高德”向导的带领下,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我们就从水乡乌镇“漂移”到了宜兴竹海。(抱歉!还没有到宜兴竹海,就拖拖沓沓地写了这么长。期待的“穿越”在哪里?)
竹海之“海”,名副其实!还没有到竹海门口,“海”的感觉就已经很浓了。远方,竹峰连绵,满山葱翠。近处,头顶秀色,如置仙境。迎面吹来凉风,真的感觉,那空气清新得与众不同。估计就是所谓的竹氧吧里吹来的高浓度的氧气的缘故。
多根原色梁柱横竖交错,东西两堵石砌立墙牢固支撑,前方一座拱桥横跨,门头正中一块木匾,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宜兴人吴冠中老先生横书的“宜兴竹海”四个大字赫然醒目。这是宜兴竹海颇具特色的大门一景,整个门景立体造型简洁,清晰。
烈日骄阳挡不住游客登山穿越竹海的兴致!十分钟后,景区旅游车载着我们上到了徒步登山的起点。登山的路,建在一道山谷中。谷中溪水清澈,潺潺流淌。脚下石阶平缓,曲径通幽。头顶翠竹浓郁,遮天蔽日。我们踏着登临竹海最高峰——苏南第一峰“玉女峰”的石阶,拾阶而上!
我是第二次“行走”竹海,所以对其中的一些艰难和危险,还是比较清楚的。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登山不看景,看景不登山!”刚攀登我就不停地对两个孩子唠叨,提醒她们注意安全。其次,水和饮料肯定是要多备的。我是这次专职的“挑山工”,光水和饮料就背了一大包。再次,擦脸的毛巾也必不可少,运动鞋、长裤是标准登山衣着。但她们恰恰这一点忽略了,所以休息时遭到竹林蚊虫叮咬。
“太湖之源”,是我们穿越宜兴竹海遇到的第一个“有名”景点。山坡上,条形块石挑高遮拦,立成一道微型堤坝。坝上横卧条形巨石数块,其中一块上横书四枚红色行书——“太湖之源”。透明清澈的溪水,或沿堤坝倾斜而下,或从石缝间穿涌而出,形成一挂缩微式瀑布。瀑布下方,一方不大的浅水潭。潭中溪水清亮,潭底石块清晰可见。站在潭边,面朝“太湖之源”:这真的是太湖的源头?我有点怀疑!不过,真源还是假源,对我来说并没有多大意义。我也不想去查阅相关资料,我的目的只要能见到不曾见到的,走过不曾走过的,就足够了!
面迎溪流,脚踩石阶,头顶翠色,口吸饱和氧气,继续向上攀登。或许是持续干热的缘故,那天登山途中,我们并没有遇上太多游客。但行不多久,衣服早已湿透,就连背包带也能拧出汗水来。
在持续了一段平缓的山路后,登峰的石阶变得越来越陡。“悬空栈道”是我穿越竹海至今还记忆犹新的第二个“有名”景点。栈道建在陡峭的半山腰上,时高时低,弯曲折转。“悬空”二字足见其陡!栈道最陡处靠山内侧,翠竹林立,耸入云霄。外侧架空悬挂,脚下深渊,伸手似乎能够到竹腰。尝试够了几次,未及,但胆寒陡增。
“此处距山顶还有500米”!在栈道的一个拐弯处,竖着这样一个标牌。看着标牌,心中暗喜。快了,还有500米就能登上苏浙皖三省交界的“苏南第一峰”,就能“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了!十分钟,足够了吧!
错了!而且是大错特错!十分钟,怎么可能!再来四个十分钟,我们都没有上到峰顶。接下来的500米,似乎在跟游客们开着玩笑——越走越陡!越有越累!越走越瘫!就是这段500米,脸颊上滴下的汗,似乎能砸穿脚底石板。身上流下的汗,都能从衣服里拧出来。登至200米处,我们就喝光了背包里的所有水和饮料。150米,100米,50米……接下来的这段登山行程,我们逢着徒步下山的游客,就问距离山顶还有多远?而且是不厌其烦!听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快了,快到了!”
人在最累的时候,对时间的判断是最不准的。多半是认为时间过得太慢。
下午三点左右,拖着疲惫的身躯,我们终于登上了“苏南第一峰”——黄塔顶。这是我在宜兴竹海印象深的第三个“有名”景点。黄塔顶,海拔611.5米,宜兴竹海景区的最高点。顶上建有凌云阁,三层六面翘角飞檐。登顶远眺,凉风拂面,似乎能闻到浓郁的翠竹清香。刚才还浑身无力汗流尽,此刻登顶万般疲惫风吹去。尽管有过多次登顶的美好体验,但此刻的感受是语言无法穷尽的。只是默默地望着远方!远方的峡谷,远方的村庄,远方的湖泊,远方的路,远方的远方……似乎能望着远方就已心满意足了!
下山我们意见统一——乘索道。大约三十分钟的悬挂滑降,我们又回到了登山的起点。回首,远方的黄塔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