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开始练习阅读的第一天,一天一本书,我按照一目一行,一目十行的方法在努力尝试,感觉囫囵吞枣的看完《深度工作》,但是也发费了3个多小时。
无止尽的懊恼,干脆往浴室一钻,待我冥想出来吧……
《深度工作》是由美国作家卡尔.纽波特著作的一本描写如何100%投入,同样的时间,效率最大化,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的畅销书。
很多大伽如:比尔.盖茨,马克.土温、杰克.罗琳等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
这一个月以来,每天我坚持学习写作,一度以为自己会无从下笔的,却也踉踉跄跄在爬行着,毫无疑问,这是深度工作赋予我的能量。
希望我能坚持写完一年,二年,十年,三十年,一生。想到这,就忍不住的激动。
尽管我现在都没有规划自己的写作方向。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众所周知,机器人、无人机、手机的软件、互联网应用等,是由专业技术人才完成的。可以说,基本都是理工科的人士来完成。
那么这些人才的职能,是一般人不可随意替代的。以他们的水准,就具备深度工作的能力。因此,未来职场,他们就比普通人具有优势。
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深度工作的重要原因。
怎么样学习深度工作呢,比较简单的办法是,首先要拒绝无效的社交。
社交并不是仅仅指出去和人吃饭,我们朋友圈点赞、留言,群里的胡吹海侃基本就属于无效社交。
许多朋友应该都深有体会,当你发了一条朋友圈,过了一会,你就想看看是否有人点赞或者留言,有10几个人点赞,你拿起手机一阵聊。
过了10几分钟,又有几十人点赞,你又和微友们互动一番。
这样周而复始,你发现一下午就这么过去了,什么收获也没有,人还感觉挺累的。
这是因为任何事情,都要判断再决定,哪怕只简单的一个朋友圈评价,这都需要精力的,所以一会功夫下来,就觉得疲倦不堪。
和很多朋友一样,我以前也是一个微信朋友圈重症使用者,时不时美颜自拍,随手照片就发,引来一堆点赞、评论而乐此不彼。
直到今年,才慢慢趋于平静,自从参加写作阅读班以来,甚至是禁用了朋友圈了。
喜不自胜的是,居然能写出一些有营养的文字了,这些是几十个赞,和上百条评论不能相提并论的。
运动帮助身体恢复能量的好处不言而喻。
坚持了7,8年的跑步、瑜伽有些感触,虽然每天要花1,2个小时在健身房,但是到现在我的精力和状态是和7,8年不相上下的,体能貌似比之前更好。
偶尔出差或者超负荷工作也能正常适用,能很好的进入高压的工作状态。
要么运动,要么看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绝对是至理名言。
我的工作是手机销售,每天要处理海量邮件,有的时候甚至超过100封。
每天繁琐的事情特别多,因为手机工作的周期短、细节多,立项、模具、送样;客户端的各个确认项也非常细致,壳料颜色、LCD、摄像头、包装等。
可笑的是,每次处理完有一种不知何来的成就感。
东欧最大客户上个月跟我说,他今年下了200K多订单,我是他最多订单的供应商。
但是对于去年每月60K,我们的单量下降了三分之二,公司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最后可能面临倒闭。
我深深的感受和理解之前的种种问题,为什么付出和收获不能成正比。
《深度工作》教我们要好好的思考,如果不和互联网或者其它能带动的方案相结合的话,做100分钟的工作,可能别人10分钟就能完成。
怎么克服、脱离这个困境,找到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是有些困难的,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忙忙碌碌,迷茫的工作了。
既然有难度,就肯定有他存在的价值。就像温水煮青蛙,如果我们现在不面对,到了我们反应不过来的时候,就没有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了。
我之前合作的某区域Top 5品牌,上半年生意受到重挫,二、三个月后,听闻他们公司高层说,公司放弃自己的品牌,往其它方向发展。
这让我吃惊不小,自己的品牌就是公司的形象,一个品牌的培养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和心血啊!居然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果断的做出决策。
但是,这样破釜成舟的举动,不由让我对这样的企业家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找到突破口,打开新的格局。当然,我也坚信,正困扰着的和面临改革的各个公司的股东老板和从业者们,一定能破茧成蝶,历经风雨后的彩虹终究会更加光彩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