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在15年大学毕业之际写下的,它主要围绕2007-2015年间智能手机的兴起分析了google和facebook这两家公司的困境和发展。4年后再回顾自己当年的预测,不禁感叹事物的发展恰如比尔盖茨那句名言,“人们总是高估了未来一到两年的变化,低估了未来十年的变革。”
一.浪潮的推动者
2007年,当乔布斯在美国洛杉矶发布第一代iPhone时,也许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小而精致的手机,竟然会预示着PC的死亡和智能手机的兴起。更为重要的是,它拉开了未来10年内最大的一次科技浪潮的序幕——移动互联网时代。
二.王者的困境
Google和Facebook,似乎天生就是互联网世界里的王者,但这两个天生的王者,在移动互联网世界里的表现却有点差强人意。这其实也并不奇怪,因为无论是Google(搜索业务)的AdWords(竞价排名),还是Facebook的CPC(每点击成本)和CPM(每千人展示成本),其根本都还是依靠广告收入来获得盈利。但首要的问题在于,移动端和PC端的广告模式是有区别的:
1.规模较小:首先,由于移动设备的屏幕尺寸远远小于PC的屏幕尺寸,一方面使得广告展示的数量和方式都受到很大的限制。另一方面广告的加入很容易破坏原本的界面美感,从而降低用户的用户体验,使得广告商质疑移动广告的效果;其次,由于移动设备的应用爆炸式增长,而又没有一套比较直观的监测方法检验广告投放的效果,使得移动端营销与传统PC端的效果相比,难以量化,导致广告商对广告平台方提供的数据不信任;并且,目前移动市场上的广告质量参差不齐,许多手机安全软件都提供了广告拦截功能,这使得移动广告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
2.多元化的信息来源选择:在移动端,互联网的入口早已不再只是浏览器,而是各种移动手机应用。进入互联网服务的选择越多,广告投放的份额就会越倾向于分散,在PC端占据大量广告份额的Google和Facebook,在移动端将不得不面对来自广告份额和收益被瓜分的挑战。
其次,从用户选择的角度来说,Google(搜索业务)也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搜索引擎,通常会抓取几百亿张网页,显示的搜索结果浩如烟海,要想在移动端小小的屏幕上寻找到用户想要的准确信息,有时十分麻烦和困难。而目前Google的搜索业务仅仅把网络搜索简单的面向移动终端做了移植,这种信息提供模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不太合适。和PC端相比,移动端的屏幕小,键盘也比较拥挤,输入相对麻烦,所以面向手机的搜索方式应该比传统PC的网络搜索有所进步。因此Siri在ios设备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移动搜索,也是情理之中的。最为关键的是,Siri并不仅仅使用Google搜索服务,用户还可以选择使用Bing,Wolfram Alpha和其它的搜索渠道。这将会对Google的移动搜索业务形成巨大的威胁。手机应用的细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一个App通常集中满足用户某一特定的需求。因此很多时候用户的一部分搜索活动,仅仅只需要借助移动端的App,而并不需要Google搜索的支持就能完成。而Facebook的问题则在于,曾经在PC端作为Facebook最大亮点之一的第三方应用市场无法在移动领域延续它的“辉煌”。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已经有例如苹果App store这样成熟且强大的应用中心抢占了先机,另一方面大量手机应用的产生使得用户注意力日趋碎片化。虽然 Facebook也曾试图通过以主页应用占领手机屏幕这种比较极端的方式,来提高其生态系统的用户停留时间。但这些方法都只是过去商业思路的一种延续,并没有真正跳出传统互联网的思维定势。因此自然很难被用户真正接受。
三.突破重围
尽管移动端广告市场还有着一些缺陷,但是由于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十分迅速,所以总体上移动端广告收入还是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也给了两大王者赢得了宝贵的转变时间。
不过从两家公司具体的商业基础模式来看,Facebook似乎更适合在移动互联网中生存:
Google(搜索业务)作为PC时代的广告巨头,在转换过去成功的商业经验和思路而向移动端转型的过程中难免会充满阵痛和迟疑。而Facebook的兴起几乎与智能手机同步,因此它可以果断的减少甚至牺牲PC端的利益,全力转向投入移动平台的发展,所以它天生就比Google更适合移动互联时代。这是时代的局限性,无可避免。
Google(搜索业务)的商业基础是基于数据的“信息化网络”,而Facebook的商业基础是基于关系的“社会化网络”。 因此,Facebook可以将广告依据社交群体属性对用户喜好和特点进行智能推广,将广告巧妙的融合在信息流之中。所以,尽管移动广告的缺点对Google和Facebook均有影响,但对Facebook的影响明显要小得多。这是Google不具备的优势。
但是,Google也有别人无法比拟的优势。多年累积下来的大量用户搜索数据,可以让它轻易的分析出用户的搜索习惯和喜好内容,从而有目标的将用户的搜索行为逐渐转变为以定制化为基础的推荐或者订阅式的服务。一旦这个服务系统研究成功,就可以帮助用户快速发现感兴趣和高质量的信息,减少用户浏览到重复或者厌恶的信息带来的不利影响,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四.逐鹿天下
最后,我想讨论一个关于“趋势“的问题。无数的历史事实告诉我们,过去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能恰恰也是未来失败的根源。从过去的At&T、太阳,到今天的摩托罗拉,诺基亚,无一不是因为痴迷于过去的成功和过于迟缓的转变,而快速湮没在汹涌奔流的互联网浪潮之中。只有顺应着科技浪潮的波折起伏,始终坚定不移的把目光向最前方望去,才有可能找到通往光明和强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