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倘若问你,觉得最纯的爱情是什么时候?大多数都是发生在学生时代,情窦初开的你又不敢面对喜欢的Ta。
那时候的爱情可以是暗恋,单恋,相思,热恋甚至异地恋。心里唯一担心的不是绿了或是什么,而是对方过得好吗?开心吗?
都说我们已经过了有情饮水饱的时候,的确爱情是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基础之上。面包是爱情的早点,是燃料的一种却不是燃料本身。
有时候会问,最美的爱情应该如何?不少人下过定义,如安稳的居所闲时共同旅游,忙时相互帮助…如为你洗发吹干便是最大的幸福…如紧紧与你携手便是最美的爱情。
没错!爱情最美的不是状态,不是动作,也不是言语,最美的应该是你爱的人。这是我的定义,情人眼里出西施难道就不是爱情的体现吗?
02
渐行渐远的距离也许是现代最佳的写照,曾有许些时候想过写出一部关于距离的小故事,写写感受写写心情也写写不愤。但执笔时却失去了动力,总觉得没人会看,毕竟现代太快,距离很远。
《情书》和《恋空》这两部早年的电影,都是曾经经典。不敢妄言它们有多好,只想说恰好正中了口味。一封不敢开口的情书,一个相同的名字和一段已经错过的爱情,距离很远但可以实在的体会到。
“你还好吗?我很好。”
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情书》,也许在情书里描写的故事随着年代改变而变得遥远。如果现在你收到的是一封手写的情信或者素描,而不是手机屏幕上的几行字,又该会如何呢?不是说手机不好了,而是方便了的同时,也“方便了”你爱的心,不再那么上心里了。
相对于《情书》而言《恋空》,更为青春叛逆一点,也许当时也正是如此,翻看了不下数次。奇怪的是人总谈起爱情,必定会想起学生年代,往往最美好的瞬间,随之定格于此。
那时候最宝贵的是一封信,一张写着寥寥只字的纸,一只纸鹤,一个愿望星,一本日记,一则短信。还记得当时技术手机只能记录300则左右,每一则都记录了对喜欢的人的念。哪怕距离再远也好想不怎么远了。
03
还记得绿荫树下,问过你的话,但答案已经模糊不清了。那是花了好长时间才有勇气问的,至少现在也是清晰可见。
某天有人问道“有个男生整天跟我暧昧似的,不过才认识了不到一个月,你觉得他喜欢我吗?”“你相信一见钟情吗?”
听完了故事,娓娓道来说了句“我更相信细水长流。”并不代表其他不真实,而是这种方式更适合我。不反驳一见钟情,毕竟也有过,但反对那种以爱情为名义的要挟。
有一个许多人常听过的故事,一个士兵追求一位贵族公主,公主说你每天在这等我,100天后我会答应你的。结局都知道第100天士兵并未出现。有意思的是,爱需要追求付出,但到底付出多少才算是真正的呢?
04
总喜欢看电影,因为电影能实现现实实现不了的梦。直到看到了《秒速五厘米》散文式的电影,尽管票房属于小众,但是故事了的距离感,遗憾感孤独感渗透在镜头的每一帧上面。
有时会想,啊!那便是现实中的爱情!忽略所有的敌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距离。都说距离产生美,美源于爱。可是距离这个度却没有办法用数值衡量,没有准确的公式计算出结果。也许理科生也就比文科生吃亏在这吧。
尽管每天如常见面,如同同床异梦一般,各自拿着适当理由过着适当的生活,那就享受适当的爱情就好了。可偏偏不愿,尽要对方作出如何如何是好,最后如同拉断了弦一样各奔东西。
我们没法用绳子绑着谁一起生活,也不会因为少了谁不能生活。所以距离才是那么奇妙的东西,不能极端,但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放肆。
有舍才有得,适当才是只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