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过一句话,越是心里苦的人,越是给一点糖就甜了。就像剧中人,每个小人物都有各自的弱点:丈夫出轨的房东太太、足不出户的“玻璃”老人、抑郁的父亲、总被老板怼的菜摊伙计、路边的盲老头、被爱情困扰的咖啡店员工……弱点也好,孤独也罢,生活免不了这些东西,只不过,时轻时重、孰轻孰重。
孤独的人学着自救吧,人类需要出口。“玻璃”老人寄情绘画,房东太太逢人就念丈夫曾写来的信……不论是本能还是后天努力的结果,都是自我宽慰的方式。除了五感,我们还有思想,这意味着信息进入我们的通道繁多,它们在心里发酵、膨胀或浓缩,于是我们觉得生活闷得透不过气。
但心里苦的人,格外害怕甜。迈出第一步总是最难,对剧中的每一个人都如此。
对于孤独不自知,或是自知又不能自救的人,嗨呀,Amelie简直就是天使本人了。
街上遇到一个盲老头,Amelie搀着他穿梭在街头,一边走一边为他介绍街景,“就到这吧,我要走了”,这一两分钟真是突然又奇妙,以后老人再走过这条街,是不是就能闻着面包香识路了呢?
除了偶遇时的机灵可爱,善于定策略的Amelie偷走房东太太的信,剪词粘句拼成一封新的信,假装她死去的丈夫以表真爱,房东太太从此放下了心结;天使也会使坏,也因此,Amelie这个人物显得更真实。因为看不惯总冷嘲热讽伙计的菜摊老板,Amelie溜进他家,设计一连串整蛊事件,幽默感十足。
Amelie是天使,但天使也有自己的弱点和烦恼。
她内心胆小谨慎,所以做事总讲究策略,这在爱情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兜兜转转地想接近他,到面前了却又下意识闪躲避开。
对别人她是小甜椒,一碰上自己的事儿就变成了蜗牛。
幸好,电影里通常设置“导师”角色,为主人公提供帮助、指点,如伯乐于千里马一般。“玻璃”老人就是这个导师。他说的话符合长者的阅历,是影片幽默之余的深思部分。
他画中拿着杯子的小女孩就是Amelie,他问为什么这个小女孩与周遭格格不入?小女孩是喜欢这个男孩吗?也是他鼓励Amelie扔掉策略,是时候放手一搏,追求爱情。
“玻璃”老人每天给画中的小女孩上色,也每天雕琢Amelie成为她自己的天使。
Amelie的行为其实是大众的,十几岁的年纪总有古灵精怪的想法和举动,披床单就是公主、拿起剑就是英雄。但在一开始旁白的作用下,代入感就突然变成了听动物世界的心情,一本正经的幽默最为致命……
加上Amelie的想象简直就像头脑风暴,Nino没有按时赴约,一分钟不到她已经脑补了几百种原因,让我忍不住想到《前男友的一百种死法》……
但不可否认的是,Amelie是非常细心和聪明的女孩,举个例子,她在报摊看到勃朗峰飞机失事的新闻,于是在编造给房东太太的信时,自称是在失事飞机发现的。
故事中出现的戴面罩划Z字的形象,或许也是对《佐罗的面具》的致敬,不过更像是Amelie充满神秘感和英雄特点的一面。
例行一夸这部剧五星的色彩,和五星的细节。
色彩有多棒?史上最好看红配绿:)
看过这部剧的人好像很喜欢考别人细节,除了精神衰弱想自杀的金鱼的名字“抹香鲸”,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开篇一笔带过的空姐,总让Amelie照看猫的空姐。
Amelie借助人偶帮助父亲走出抑郁的情节,我想了好久,人偶是怎么去到世界各地,并且拍下照片寄回给父亲的?原来是这个空姐呀。
另一个细节成分是,人人有小怪癖,可爱得让人想尖叫。
Amelie总捡扁平的石头打水飘;
水果摊老板的爸爸有职业病,喜欢在植物叶子上打洞;
白先生有特殊的吃鸡方法,最后还给孙子撕鸡肉吃;
……
每个人物的关键词都可以概括成简单、美好,让我想到《请回答1988》。
以及,影片总有一些迷人的对称:
有个说法是越相处越相似,Amelie的父亲喜欢把工具箱收拾干净码整齐,母亲喜欢收拾手提包,大概这也是夫妻相吧。
Nico和Amelie都是爱情里的新手,又足够的有耐心,看得我分外着急。神秘的小把戏,各种约会的暗号,让人惊讶还能这样谈恋爱?可很快,我们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浪漫。
先亲吻你的嘴角,再是脖颈、最后是眼角,这就是“我爱你”的仪式。
不需要语言,但我确认是你,这该死的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