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多么的平凡,其间没有无所畏惧的勇士,也没有力挽狂澜地英雄,更没谁做出过惊天动地地壮举:有的只是最平凡不过的生活,和在生活中不断艰难前行着地普通的人们。
——平凡的世界
这是本让我读起来废寝忘食的书,给我带来的震撼就像作者笔下的黄土高原一样,恢弘博大,绵延千里。
看完后,我越发觉得:有两样东西,自你出生在落后山村时,就像胎记一样紧紧地烙在了你的身上。
贫穷与阶级。
两道枷锁,两座大山,让你在生活这条道上比很多人都更艰难地前行。
01 贫穷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我是出生在农村的孩子,祖祖辈辈都是农民。我喝着山间的泉水长大,在田野间疯狂奔跑。我对泥土感到亲切,在稻香虫鸣中沉沉入睡。农民这两个字,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深入骨髓了。
贫穷,是我来到这世间最先感受到的东西。因为它无处不在。
四五岁的自己,每当家中有客人到来时,奶奶都会偷偷把我拉到一旁,悄悄告诉我:“待会客人吃饭的时候,你待在房里别出来,晓得么?”虽然不太理解,但还是隐隐约约能察觉到什么,我点了点头。但我闻到香气还是会忍不住跑出来,经过饭厅时看到客人碗里的鸡蛋,眼睛就黏在上面再也移不开了。这时客人会向我招手,问我吃不吃。我看着鸡蛋摇了摇头,奶奶也会立马从厨房里出来,说着:“她吃过了咧,你自己慢慢吃。”然后牵着我的手进了厨房。
那时候的自己,穿的衣服大都是堂姐们穿过了的,其实这衣服堂姐的姐姐们也穿过。就像是传承一般,一代传着一代。传到我这时,衣服已经很旧了,衣服上面的花样早就不见了,穿在身上空空荡荡,我就像是个偷穿大人衣服的滑稽小孩。但这也只是有时看到其他小伙伴穿着漂亮衣裳时,会希望自己有身新衣裳穿,其他时候我照例在外撒欢疯跑着。
后来到了四五年级的时候,我又知道自己身上还有这一个标签,叫做:留守儿童。我很小的时候,爸妈就出去打工了,因为家里那几亩地根本就挣不了多少钱。所以那时的我和爸妈之间关系比较淡薄,因为感到很陌生。但亲情就是亲情,我们血脉相连本就带着亲近的意味。孩子天性就是更愿意亲近面善之人,所以我比较亲近妈妈,却很害怕爸爸。我甚至见了他就躲,也很少叫他“爸爸”,直到上了初中父女关系才开始改善。
后来有一次和奶奶聊天时,突然提起了我的小时候。她笑着跟众人讲道,有一次我还在睡觉时,我妈就出去去打工了。我一觉醒来发现她不见了,就一路哭着往我家新房子那边跑,边跑边哭着喊妈妈。到了新房子那,发现大门紧闭,门上吊着锁,就坐在门口嚎嚎大哭起来,边哭边拍着门,冲门里面大声地喊着妈妈。我奶奶一路跟过来,跟我们讲时说:“哎哟,当时看到心都揪成了一团……”众人都笑了,我也跟着一起笑了,笑着笑着就感觉眼眶有点发热,连忙低下了头。
贫穷给我带来了什么?仅仅是不能像其他体面人家那样穿上新衣服、顿顿有鸡蛋肥肉吃么?或是常年和爸妈分隔两地顶着“留守儿童”的标签么?不,不是这样。我是会羡慕,羡慕她们的新衣裳,羡慕她们碗里的肉,羡慕她们有爸妈接送,但不会为此感到痛苦。
真正感到痛苦的,是贫穷之下那颗敏感有脆弱的自尊心。
所以,当我看到小说里升入高中的孙少平,每次都是最后一个去食堂领自己那份不光彩的黑馒头时,看到连丙菜也买不起的他偷偷趁没人时吃着乙菜盆里剩下的菜汤时,心中亦是戚戚然。
而对于前几年大热的一个节目——《变形记》,我一直在想,这到底是救赎还是毁灭?奥威尔在《1984》里这样写道:“对一个孩子最残忍的莫过于把他送到富家子弟的学校去。一个意识到贫穷的孩子因虚荣而感到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
七天的时间,是挽救了一个叛逆的少年,还是毁了一个本该无忧无虑长大的孩子的一生?
贫穷所带来的精神上的折磨比物质上的匮乏要恐怖得多。
02 阶级固化,寒门再难出贵子?
小说里,孙少安再怎么坚忍不拔,努力奋斗,最后也只是成了个烧窑厂的老板;孙少平再怎么勤学苦练,自强不息,最后也只是个身有残疾的煤矿工人;就算是后来考入名校的孙兰香,中途也曾因家贫有辍学的打算。
古时阶级被划为四类:士、农、工、商,农排在第二。而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渐渐落伍,成了社会最底层的那一类人。
爷爷常说,“你现在不认真读书,那把锄头以后是有得你抗咯……”
读书,对于农村的孩子而言,或许真的是唯一的出路。唯有那知识的溪流,才能洗净身上从一出生就带着的泥土气息。
但最近,“阶级固化”这个词特别火,很多人都在哀叹着“寒门再难出贵子”。BBC纪录片《人生七年》证实了这一现象,他们用49年跟踪了一群不同阶层的孩子,最后揭露了一个残酷事实:穷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穷人,富人的孩子绝大部分仍然是富人,阶层在代际间得到了传承。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穷人的稀缺心态。
穆来纳森说:“人们的视野会因稀缺心态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即只能通过‘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体,而无视管外的一切。”
就像三姑六婆上街买东西,进了第一家觉得贵了,又跑去第二家,第三家……最后比较得出还是第一家最便宜,又折回第一家。中间不知浪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她们却认为自己买到了最合算的东西。
在我中考那年,家人竭力劝说我去报师范,在他们看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相当于有了一个铁饭碗,从此便脱离了锄头,不用再做一个庄稼人。从他们整天整日的劝说中,我能感受到家人心中迫切的愿望:希望子孙后代脱离“农民”这顶帽子,从这个阶级中跳出来。而在他们眼里,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对于一个农村女孩来讲就是最好的归宿了。
而这,又何尝不是因为稀缺心态呢?因为稀缺而导致的一种穷人思维。
从小到大,因为缺钱,我们无法坚持自己的爱好,因为所有读书之外的东西在父母的眼里都是在浪费钱;因为缺钱,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学费是我们选专业不得不考虑的一重要标准;因为缺钱,我们无法出门旅游,就看看外面的世界如何,视野永远局限于一角;因为缺钱,我们在外常处于一种自卑的心态,在人际交往中信心不足;因为父母都是农民,我们无法从他们那贫瘠的教育中获得正确的指导,我们也不能依靠父母获取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源……
前段时间,谈到我的毕业打算,大姑问我打不打算考研。我说我不确定,考研又要读三年,学费也挺贵的……我爸在旁边说了句:“吓~还要读?那还不如赶紧出来工作挣钱。”因为稀缺心态,我们往往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而顾不上长远的发展。
阶级鸿沟不断扩张,我们这些穷人家的孩子,在生活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艰难。但我想,与其不断地抱怨自己的出身、社会的不公、成天说着“要是我有钱了,我也能……”,还不如脚踏实专注做好眼前的事。
因为所处阶级,我们的社会环境确实有着很多的局限,我们确实受到过很多不公平的对待,我们要想出人头地确实要比那些出身好的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不努力的理由!
自古以来,每个朝代都有阶层固化。但无论阶层怎么固化,总有5%的穷人可以突围而出。正如胡适先生所说:“哪管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对于我们而言,不管向上的道路有多么的艰难,不管最后是否突围成功,我们也要始终朝上走去,向上一步也有一步的欢喜。
还是那句:我们出身平凡,是最平凡的那一类人,但不表示我们要过那最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