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莉的儿子今年上初二,上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得了59分,小莉看到分数已经气得牙痒痒,对着儿子就一顿语言暴力。
大意是
“你看你这样,还想长大了上月球呢,就你这点分数,方程式都解不好!
差一分就及格了,你说你怎么就不能仔细一点呢?看,这道题、那道题!你稍微用心一点,分数也就上来了!
我看你也就这样了,政治政治记不住,化学化学听不懂,你说你能干点什么?
巴拉巴拉。。。”
旁边躺着的一张112分的语文试卷,被小莉无视了。
这件事被小莉的亲戚知道后,她们进行了一次谈话。
之后小莉对儿子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儿子做错事她忍着不发火,儿子做的决定她尽力尝试理解,慢慢地,儿子表面看没什么大的变化,跟他聊天却发现这孩子自信了许多。
经过一个学期的适应,儿子在期末考试后,抱了张数学103分的卷子回来,进步巨大。
这里,抛却孩子希望得到妈妈的认可不谈,就说说孩子想上月球这件事,他内心有驱动力,促使着他往接近梦想的方向前进。
适当的引导比暴力解决问题,更能让孩子找到内心的声音。
2
说一个我自己的例子。
我儿子这个星期就满2周10个月,如今他会自己吃饭穿鞋、自己尿尿拉臭臭(不经常),不用穿纸尿裤,会洗碗扫地,自己收拾玩具修理东西,会晾衣服,自己刷牙洗脸洗手,自己倒自己的小马桶,会唱歌画画读绘本背唐诗,等等等等。像其他同龄小朋友一样,做到这个年龄他们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可你有没有过忧虑?担心他不会用筷子、担心他一直用奶瓶,担心他甩不掉纸尿裤,担心他不会自己吃饭等等。
也就是去年11月份以后,小小房子才逐渐甩掉白天的纸尿裤,可还是经常尿湿裤子,或者把臭臭拉在裤子里。那满裤子的金黄便便能让人崩溃,更别提一路偷溜出来的便便,和小脚印。
我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相对注重孩子教育的妈妈,面对孩子迟迟做不到"别人家孩子"那样:早早就能自如大小便,我忍着忧伤和愤怒对他循循善诱,可不管用啊!一度觉得自己都快内伤了。
还得顶着周边“好心”人士的吐槽:我没有把屎把尿。建议:打!看他要尿尿拉臭臭说不说!
好像没有我们的干预,孩子们永远就止步于此,永远也学不会似的!
我儿子1个月前还一直光着脚丫在房子里跑来跑去,脏兮兮的小脚丫再踩在床上枕头上,就事论事、威逼利诱都不管用。前天我突然发现他只要一下床就会马上找鞋子穿,我不禁感叹那些不经意间对他的粗暴应该用在自己身上,没有用力的拉扯、大声的斥责,他们照样学会该学的,一样都不落下!
你可见过哪个成年人尿在裤子里了?哪个成年人不会自己吃饭穿衣服了?
有时候的确是我们太多急功近利了,用我们几十年的经验和技能要求几岁的孩子,先问问自己,你能做到吗?
3
一位妈妈对她1岁半儿子的问题很是苦恼,找到《大手牵小手》的杨瑞老师,问:“为什么我每次给他读绘本的时候,他总是听一下就坐不住,到处乱走,乱翻书呢?怎么才能让他好好的听完我读的书呢?”
碰到这种问题,相信很多爸爸妈妈很困惑,也都有过这种体验:一个好方法到了自己孩子身上,怎么就不管用了呢?明明“别人家”孩子用的很好啊!
但凡有点教育观念的父母都会有一些教育方法,都或多或少学习实践过。方法无对错,关键是你给了自己和孩子足够的时间吗?
1岁半的孩子,刚刚过了婴儿期,咱们就指望他乖乖坐好,聆听你的精彩演说,你让我上初中的弟弟情何以堪!一个暑假下来,让我给他买的10几本书,翻了10页?我也是真着急,可总不能提着他的脑袋往里塞知识啊。只能期待,默默影响了。
换个角度想,一个孩子真像杨瑞老师说的那样:
让不要买玩具就不买玩具,反过来还同意爸爸妈妈觉得的确不应该;
放学回家一进门就做作业,从不看电视打游戏;
平时礼貌用语不离口:你好、谢谢、对不起;
让念书念书,让做作业就做作业;
你说不要跟小明这个坏孩子玩了,儿子一辈子都没理过人家;
想想可怕吗?你真的想让自己的孩子一下子就少年老成吗?
孩子不本来就应该是精力旺盛、充满活力、好奇心爆棚、没事惹点小祸的吗?
多给他们一些宽容、一些理解、一些时间。小学一件事不让他干他非干不可,到了中学你让他干他都不同意。
所有的一切,需要的真的只是时间和一点点耐心。
可我就是控制不了怎么办?我也想静静地看他成长,可真让人捉急啊!这3条经验,希望可以给困惑中的你一点点帮助:
第一,不要妄图跳过成长的某个过程。
人生的每一步都不容忽视、违背或缩短,想人为干预只会平添你的失望和挫败感。成长的过程包含成长进步的许多阶段,必须循序渐进,就像你不能要求孩子不会跑先学跳一样。
每一步都非常重要,且需要时间,不能略过。
可我们即使理解了,也未必所有人都愿意接受并实践,妄图走捷径,却发现,出来混的总归要还的。
第二,发自内心相信你的孩子,如果你做不到,至少尝试理解。
史蒂芬柯维在他《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提到,他和妻子为他们的一个儿子成绩差、不成熟、动作不协调等问题大伤脑筋,尝试鼓励、肯定和帮助,结果是反而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反省后承认,他们内心深处的确觉得自己儿子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所以不管他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和态度,都掩盖不住背后的:“你就是不行,你需要我们的帮忙保护。”
当你这么做的时候,问问自己,你那么大的时候能做到吗?做的非常非常好吗?也许你就能更好的理解您的孩子。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期望的一样,都是得到他人的认可和理解啊。
第三,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式。
妄想改变孩子最痛苦的方法,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便暂时有效果,但是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又时常会重新浮现。
像你对孩子张口就鼓励,内心却说:你赶紧变好起来吧,别这么不争气了!
即使你不说,看似表扬激励了孩子,这种心态也会在看待与处理这个问题时影响孩子对自己的看法。
我们往往看重的是许多其他因素,而忽略了孩子的幸福与快乐。
面子,这是人类的通病啊。。。可能中国家庭的父母更加严重一些。因为好面子,我们给予孩子的不是无条件的关爱,造成了他自我评价的低落。
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从自身上找原因下功夫?不再讲究技巧,转而调整内心的真正动机和对孩子的看法。不再设法改变他,转而从客观的角度去发现和了解他的特色、个性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