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2年1月,上交所发布史上最严的上市规则,很多不太好的上市公司会迎来大规模的退市!当然也有很多公司在被披星戴帽之后,还能摘星,那么,上市公司为什么被披星戴帽了呢?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摘星摘帽了呢?
上市公司被披星戴帽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类:交易类强制退市、财务类强制退市、规范类强制退市和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
交易类强制退市比较罕见,是成交量和股价不符合标准,主要有:
(1)连续120个交易日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实现的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500万股,或者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人民币1元;
(2)在上交所仅发行B股股票的上市公司,连续120个交易日通过上交所交易系统实现的累计股票成交量低于100万股,或者连续20个交易日的每日股票收盘价均低于1元;
(3)在上交所既发行A股股票又发行B股股票的上市公司,其A、B股股票的成交量或者收盘价同时触及上述情形一和情形二规定的标准;
(4)上市公司股东数量连续20个交易日(不含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之日起20个交易日)每日均低于2000人;
(5)上市公司连续20个交易日在上交所的每日股票收盘总市值均低于人民币3亿元;
(6)上交所认定的其他情形。
财务类强制退市,主要是因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出现了触发退市的条件,如果不能在一年内改善,就会被直接退市;
最主要的就是扣非净利润为负数且营收小于1亿元;或者净资产为负、财报被出具否定或无法表明意见时;通常两种情况会同时出现;
规范类强制退市,主要是因为上市公司不按照规矩办事;比如,未按期披露审计报告、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有重大缺陷并不整改等;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股东之间或者股东与管理层对利益冲突;比如,ST交昂,主要是现任股东对以前的财报内容存疑,利益相互撕扯,导致迟迟未出财务报表;这些公司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一旦被带帽,股东之间会倾向于先保住公司的壳,再撕扯利益,相互妥协,先一致对外,再打内战;公司顺利完成整改,在当年就完成摘星也是有可能的!
最后一类是重大违法类强制退市,这种公司一般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财务造假;另一种是有违反国家安全、社会安全或公众安全等行为;这一类的上市公司,大家还是莫要碰,一旦涉及到法律的红线,很大程度上会有退市风险;当然如果你举例说,瑞幸当年也财务造假,现在还活的挺好,我也无法反驳,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而且我们作为二级市场的普通交易者,很难判断一个财务造假或者违反法律的企业会不会再次出现这种情况,以及是否能真的起死回生!
那企业破产重组的流程是怎么的呢?
一、提出破产重整申请
这是企业破产重整的第一步,一般是由某个债权人或者上市公司本身提出;有些亏损严重的企业,债权人会直接提起破产清算,但是一般会被法院驳回,毕竟还没进ICU,是不允许直接推进太平间的。
上市公司的破产重组一般都是由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如果企业所在地司法程序清晰透明且效率高,会更高效的完成后续操作,尽最大可能的救治公司;
二、法院受理重整申请,并任命管理人;
以前的重整是由破产管理人和企业主导,债权人的参与度很低,最后在召开债券人大会的时候,具体的方案才对债权人展示,债权人在此之前对公司的具体财务状况是不了解的,但是却要表决是否通过,如果不通过,就重整失败!
但是2021年10月份,国务院发布了破产预重整制度;跟以前不同的是,在预重整中,上市公司、管理人、债权人和投资人可以坐在一起,共同商讨一个合理的方案,保证债权人的受偿率最大化,投资人的预期收益也能合理实现;
在法院受理重整申请并指定管理人后,就意味着公司开始走向“重生之路”,这时候很多资金都会跑步进入这家企业,这个阶段开始的时间越早,代表着公司的配合度和决心都是很高的,可以重点关注这个时期;
在申请重整和裁定启动过程中,公司会被要求出具一份重整事项自查报告,主要列举公司的违规担保,是否有未履行承诺;这些可以更好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了解公司的具体债务及问题,作为持有人重点要关注其违规担保和未履约情况,这些会对公司的整体资产有所影响,并且是未来重整投资人主要考虑内容一个方面。
从申请重组到裁定重组,一般需要一个月之内,当然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理解,快的有一周左右的,效率代表了信息及决心。
三、法院发布受理公告,并通知债权人;
这个公告会发布在-全国企业破产重整安检信息网,并且会在受理后25个工作日通知债权人;
四、启动债券申报登记工作
债券申报期限是法院发布手里重整申请之日起计算,最短不少于三十日,最长不超过三个月;具体还是要看法院公告;
债权人应该在规定期限内向法院指定的管理人申报债券,管理人收到申报材料后,需要登记造册并对债权进行审查,编制债权表;
在结束之后,管理人就全面了解了公司真实的负债情况,这样好后续与投资人进行更加高效的沟通;
五、启动资产评估及审计工作,并招募投资人
这个环节会招募到投资人,如果是好的标的,可能和投资人达成潜伏合作框架协议,就是所谓的“占坑”;用这个方式,可以锁定未来买入的价格;这就是预重整制度的典型操作,可以把债权人的部分工作置前,即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危机,也可以争取到投资人与债权人之间的谈判空间,极大的提高公司重整的成功率。
目前的预重整制度比较多使用庭外预重整模式,又称“温州模式”,由债权人、债务人、股东等利害关系人自行谈判形成重整方案,之后再由债务人向法院提交破产重整申请,法院批准后按照此前形成的重整方案执行并终结。
六、公布方案,召开债权人会议
通常在债券申报结束之后,重整方案初步拟定之后召开会议,会议的召开代表了重整进入实施阶段,投资人也都基本确定。具体的债偿比例、方案基本已经和多数债权人进行了沟通;会议中会进行表决,三分之二的债权人书面同意方案,那么重整方案就可以通过实施!
七、确定重整计划并最终定稿;
在草案中会写明这次重整的原因,负债构成,对不同债权人的清偿方案,公司未来的运营方案等等,方案的定稿也代表着公司重整计划的最终敲定;
八、对方案进行表决,法院裁定重整通过并终止程序
债权人会议会对重整方案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就代表了重整流程的结束,上市公司通过优化债权结构,开启了企业的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