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挑肥肠是重庆的一个特色美食,或者说,肥肠是,挑挑不是。你要是硬要吃”挑挑”的话,那可以去找棒棒。
之所以叫挑挑肥肠,是因为是担着扁担,挑着两个大的保温桶,走街串巷的叫卖方式,所以才称之为挑挑肥肠。不是肥肠挑了又挑才给你吃,别自作多情,只是因为挑着卖。
挑挑肥肠也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美食,它的本质就是红烧肥肠。这种命名方式还有很多,诸如背篼烧白、叮叮糖、叶儿粑之类的。他们都有独特的叫卖方式,都是生产、销售、物流体系不发达下的产物,是岁月的痕迹,也是儿时的记忆。
在我儿时农村的印象中,甚至在酷暑的炎夏,还有人挑着泡沫箱子叫卖雪糕的回忆。泡沫箱上有一层军绿色还是深蓝色的布,把整个泡沫箱裹得严严实实。那时就特别好奇,冰糕居然不会融化,还以为卖冰糕的叔叔有什么魔法。每次看到他到来时都是汗流浃背,我感觉他肯定和冰糕有约定。譬如先融化叔叔,再融化冰糕之类。所以才能让我吃到冰冰的口感。不过除了好奇之外,更想的是揭开那块布,把冰糕塞到嘴里,感受夏天的快乐。
那时,每天就等待一个熟悉的声音“卖冰糕、雪糕哟!”他们往往会走街串巷,从每户人家门前的坝子走过,用尽力气叫喊几声。在融化他们之前,得把冰糕全卖了。
其实重庆还有一些店铺命名的方式也很独特,比如眼镜面、胖姐烧烤、莽子火锅啥的。我也记不起,第一次进眼镜面庄的时候,是不是让老板来了二两眼镜。后来发现是老板戴眼镜,所以叫眼镜面,也就体会了这个命名逻辑。直到后来我长大了,发现大部分眼镜面,竟还都不是戴眼镜的同志给你下的面。当然,他们也不下二两眼镜。我有种被欺骗了的感觉。我也就理解,那只是一些噱头了,不知道偷得谁的。
想必大家都觉得四个眼睛下面,比两个眼睛下面,火候观察得更好一些。且,目光多了,面也觉得大家都在看它沐浴,容易紧张,肌肉就收缩得很结实。那样的话,面就更筋道,更好吃了。
后面又有一些板凳面的新概念不知道被谁叫起来了。兴许是抖音刷多了,搞得我莫名奇妙的去店里,让老板给我下二两板凳。我还没反应过来说错了,他就瞪了我一眼,喊我爬。
其实重庆的美食已经很出名了,但我总觉得缺点乐趣,就是在美食的文化渲染上,感觉还是不够的。你看,为啥那么多眼镜面,我问重庆人,也没几个能回答上我。不同的售卖方式,不同的就餐方式,会让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取一些别名。但这些儿时的叫卖方式,总是和城市的发展变迁息息相关的,这部分文化感觉掉在了地上。虽然它那么下里巴人,但却是活生生的民间气息。
前段时间去八一路逛了逛,看到前年吃过的酥肉涨了50%,周围全是说普通话的游客,搞得我结账的时候也在说普通话,还以为突然又开始上班了。后面一想不对,这样搞得肯定味道不正宗的。所以又用几句重庆口吻说道,放辣点哈!旁边几个外地游客一看,本地人也吃,这东西肯定错不了,后面又排起了一个小长龙。
等待酥肉出锅之际,我在八一路转了一圈。发现突然有一个可疑男子在观察我,而且他蹲在地上,戴着川渝男人过年做饭时的那种袖套。让我有一种以为是要过年吃席的错愕感。回过神发现,他身旁还有两个保温桶,中间一个扁担串联起来。走近一看,桶上赫然写着“挑挑肥肠”四个大字。我还在纳闷,之前只在抖音上看过挑挑肥肠,那是在社区居民楼间穿梭的。现在怎么也来挑八一路了,难道来八一路建军?
因为肥肠吃的还是不少,但一般都是下饭吃的,所以也没有激起我的购买欲望。但当我抬起头,看到前方50米处,又出现了一个可疑的中年男子。仍然是两个桶,一个扁担,还是“挑挑肥肠”四个大字。只是他没有戴袖套,这让我觉得大叔的家庭地位应该还不错。
正当我眉头紧皱,一阵疑惑之时,又有一个可疑男子,挑着两桶肥肠,从我身旁叫卖路过。我懵了一会,在怀疑这是不是漩涡鸣人的影分身之术。又想着,这怕是挑挑肥肠的产业进军,还真建军啦?这么大规模。正当我深深折服这个挑挑肥肠的商业帝国初见成效之时。又看到了那条街上有三个门市都是叫挑挑肥肠,只是有法律的约束,他们都在前面加上了XX挑挑肥肠。令我惊愕的同时,我发现了一幕让我脖子都歪成了90度,眉毛大桥合拢通车的画面。
他们为了明志,虽然是在门面里买肥肠,但不会忘掉挑挑两个字。所以在门口放了两个桶,中间还是插了一根扁担,以示正宗。远远看去,那玩意儿应该是模型,是仿造的木桶。这让我总觉得,那玩意儿是用来中药泡脚的。兴许,这样的肥肠可以九转吧。
突然在不足一公里的范围内,看到了诸多家挑挑肥肠,这让我迅速的反应过来,他们应该都是挑挑之后。挑挑的商业帝国,蔚然成军。他们都是挑挑肥肠们。
我对美食的研究其实不多,大致判断能吸引人的三要素,第一是味道,好不好吃,喜不喜欢。第二是价格,实不实惠,花得值不值。第三则是服务与环境,就是额外的次生价值。但,在真正的好吃狗面前,应该只有味道是决策因素。但又碍于现实,价格必须要衡量。所以我们常常见到排队比较凶猛的,要么是味道很好吃,要么是价格很实惠。所以,并不是排队的都好吃,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它足够便宜。
服务与环境则是特殊的需求了,譬如表白之类,总不能路边摊吃臭豆腐的时候,再送一束花。那样虽然没说不行,但女人们,总归是要说不行的。毕竟谁也不想回味表白的时候,那个场景是和另一半在吃臭豆腐,然后还亲上了。臭男人,也就这么叫出来了。
另外则是服务了,其实大体来说因为服务去吃东西,真的有点本末倒置。但之前火热的海底捞就是因为这个特色而出圈。不过,现在回头来看,海底捞的服务也不是食物的作料,更多是心境的舒适罢了。且,现在餐饮行业的要求和内卷,服务这个最容易做到及格线的内容,大家基本都不会太差了。前几天吃一个社区老火锅,阿姨看我东张西望,都会主动问我需要什么了。这差点让我觉得阿姨对我有想法,毕竟重庆火锅店的服务一般都是被动式的。服务的差距,已经不是零和博弈了。
如果重庆的文旅考虑上美食加人文,那我觉得挑挑们还算是一个挖掘场景,可以变成一种文化的符号,也做都市旅游的特色。你想想,重庆爬坡上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例如十八梯、山城步道、戴家巷等等。出现了一群挑挑们,用儿时的方式,敲打重庆人过去的记忆,也敲打外地人的钱包。把往日的岁月恢复一些,那也算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更甚之,可以进行游戏化的开发,挑挑们甚至可以持证上岗,当个认证挑挑。和游客们玩猫捉老鼠的游戏,而不是固定点位的售卖。要可遇不可求,想要而得不到的拿捏,才是意犹未尽。这次没抓到,兴许还念叨着,下次再来。把稀缺性、独特性、趣味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只限制在旅游商圈,随机走动的美食NPC们,成为行走的美食文化符号。
重庆旅游特色的山城印象,过往聚焦在食和景,现在把人加上,那就是人文承载起了这一切。万物皆可挑。
挑长寿米粉、丰都麻辣鸡、大足洋芋、潼南凉粉、荣昌卤鹅、黔江鸡杂、江津白酒、涪陵醪糟汤圆、垫江豆花、铜梁鸡爪……
挑挑们,应该挑起重庆的味道,而不是流量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