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应该是火了很多年了,恕我无知,我一直以为是讲开发左右脑的,开发好左脑就是天才,开发好右脑就是疯子……
最近机缘巧合得到了这本书,而且自己知道“开发好右脑更是天才,咋可能是疯子呢?!”于是有一天,就拆开了这本书想一探究竟。
看完前言才知道,原来这是作者记录了他四年来与各种各样的精神病患者的很天才、烧脑且疯狂的对话故事,额,真是对我之前的无知表示汗颜。
这本书到今天已经看完了,忍不住写写分享,我感觉这是第一本让我看着上瘾的书。
01~幽默的力量
我从小性格慢,干啥都慢,所以也不爱看书,因为每次看书都要在心里默读才能把书看明白,然而,我读得慢,所以看书很耗我的时间。
没看过几本书的我,还是第一次捧着书哈哈大笑。
我几乎不会笑精神病患者的一些言语,而是笑作者他与精神病患者对话时对自己的内心描写,几乎都只是一句半句的话,然而每个字里都透露出自己的幽默,相信作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也是个蛮有风趣的人。
我突然想到我自己写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文章,有很多人反馈说看不大懂,原来我是不在意的,因为我只想写我想写,读者懂不懂,就看读者的造化了。
但是当我前几天读一本家庭系统排列的书晦涩难懂时,很是崩溃:难道心理学的书都这么难懂么?
又结合这本书中的幽默,让我真正体验到能写出一本通俗易懂的书或是文章,是多么地重要。
02~文字的力量
书中多处都让我捧腹大笑。
我故意记下一些桥段,来给我的好朋友们讲着听。
然而我发现我讲完后,他们并不像我一样觉得多么好笑。
我疑惑:是我笑点低?是我讲得没技巧?还是什么?
后来我想通了:同样的一段文字,每个人看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世界不同,同样写的是“白痴的表情”这五个字后,我脑海会意淫出自己认为的画面,但是当我描述出我脑海的画面时,却不一定符合你脑海中“白痴的表情”的标准…
也就是说,我讲出来的,已经经过了我自己的过滤,而限制了对方的想象,文字,却毫无限制地让读者在自己的世界里去尽情地展开想象并遨游,这就是文字的力量。
读的是作者的文字,品味的却是自己的人生。
03~真实的力量
有两个地方我蛮钦佩作者。
一个是他给一位精神病患者提行为建议,后来医生提醒作者“你不怕把她引导成多重人格么?以后不要自主干扰患者”,作者说自己一度惭愧于这个事情。
我觉得作者超级有勇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好,想想我做心师这些年,一定也会有很多误导或者误判,但是我敢让别人知道我的“不够好”么?
另一个就是作者说一位患者精神几近崩溃,在他工作室晕倒,作者说“我只是怕他死在我这里”。
一方面,我觉得很好笑,因为他的这句话与前文形成巨大反差,造出幽默效果,可是笑过之后,我又觉得他一丝冷漠,为何那一刻他会有私心?
然而最终,我还是被作者的真实打动:基于人性深层恐惧,其实心里这样想,几乎是每个人的共性。但真的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大胆承认自己这样,因为在平凡的世界里,我们都在努力地伪装着。
结束语:
感恩这一切的机缘让我看到这本书,虽然太多故事细节都不记得,然而震撼我的,除了上面三点,还有精神病患者的执着、逻辑强大(真的是天才),和作者的钻研的精神,即使他说他这种钻研精神是拜一位精神病患者所赐。
最后,让我讲述一段好玩的地方作为本篇读后感的结束:
作者:“我认识一个女孩,她必须把钱包的钱都按面值排好,正反面方向必须一致;另一个是必须把家里植物的叶子擦得贼亮;我自己三个月必须要把家里家具换个位置摆放,这些都算偏执?”
专家:“是的,这些都是轻微强迫,但是都没有影响你和其他人的正常生活,那就这么强迫着呗。不过你要是把别人的钱包拿过来整理,跑到别人家挪家具,那就是精神病人了……至于去别人家擦花……我愿意接受(笑)”
人生,该执着时需执着,该放下时需放下。
END
大家好,我是果然,只想做一名踏踏实实的心理咨询师。生命成长路上,感恩与你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