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看到有孩子不上进,不积极,常常着急,也常教育说“你掉大坑里,你不伸手,我怎么能拉上来”;表扬、激励,刺激、鞭策也不大起作用,倍感有心无力。
改变基于认知,认识不到自己面临的问题,认识不到改变的意义,改变不会从根本上发生,别人的鞭策也好,鼓励也罢,甚至不遗余力的帮助起到的效果只是暂时的,短暂的。改变要从心开始。
又想起那句话“不基于对方需求上的给予价值都是耍流氓”。
这两天发生的一件事又一次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是不是又在“耍流氓”。
一年轻女同事,常常为孩子苦恼:孩子不爱学习,孩子作业拖延症,孩子没时间观念。苦恼的心情,暴躁的样子,跟我当初一个样。因为关系不错,就建议进共读会一起读书学习。群也进了,书也买了,但是就是没见读起来。我时常提醒一句:读读书,也许能找到办法。前天跟孩子视频中发现孩子又在玩游戏,于是大发雷霆。我正好听赵老师《父母的生涯教育必修课》中“如何帮孩子提升时间掌控力”一节,感觉很有帮助,就建议她也学起来。这同事说“不学了,越学越伤心”。
我心里一惊:“是因为学习了,孩子才导致孩子这样的?不是因为不懂得怎么引导才出现了状况而该学习的吗?”这是没有真正反思自己,只看到了孩子错误。只会焦虑暴躁,不找问题根源,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怎么能帮助孩子?
我有点困惑了。我是应该学到足够大的本事,直接帮助她解决孩子的问题?这不对吧?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本也没错。但是作为一个想健康成长、持续发展的人,不只是要个止痛片的问题,而应该不断的为成长蓄力,尤其是家长。
《游戏力养育》的“轻推”警示我:追的越级急,反作用力越大。不能再劝这个妈妈学习了,临界点一到,对“学习”有情绪了。
着急,不只是为这个妈妈着急,更为这个孩子着急。
不知怎么办了,“无力”再次袭来。也许这正是提醒我继续学习。做好自己能做的,继续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