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由于持续一个月的失眠和情绪低落,我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中度抑郁症。
在收到这个结果的时候,其实我并不意外,因为在去医院之前我已经在网上查找过资料,我符合大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直到这时我才意识到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是一个被严重忽视的问题。
出生在九十年代和我同龄的人应该都很清楚,学校排的课表里会有“心理课”这门课,这门课无非是科普一些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通常情况下每个学期的开始能上一两节心理课,但到学期末这节课就会被各个主科老师占用,这门课具体教授了什么内容,至今我没有一点印象。
现在想起来,这可能是我成年之前唯一能接触到相关心理知识的途径,然而我却一无所获。
在学校里没有学到专业的知识,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也没有予以重视,但我不会责怪他们,因为当时的大环境是大家都缺乏对心理健康更深入的认知,更有甚者听到你说要去看心理医生,他便会心生“你是心理变态吗?”的疑问。
因此,在我的家庭中,我的父母极少会就心理健康这一问题与我进行探讨,也不会教导我如何识别自己消极情绪、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等。
在他们眼里我的情绪可能只有开心、不开心和愤怒,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情绪呢?他们并不在意也不会过问。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说我在心理健康这方面的知识是极度匮乏的,更不要说抑郁症、焦虑症等更具体的心理疾病。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在我步入大学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对于抑郁症这类心理疾病的科普也越来越多,借助网络和书籍,我也逐渐开始了解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能够识别出自身的一些消极的情绪。
所以当我发现自己一个月都无法入睡、坐着就开始发呆、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整个人都仿佛游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时候,我知道我生病了。
得到诊断结果后,我遵医嘱口服药、去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咨询、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寻找自愈的办法,虽然有时候能感觉到抑郁症有发作的迹象,但通过自我调节,情况似乎也没有变得更糟。
我想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每一位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人:心理健康是一个不能被忽视也不应该被忽视的问题。心理健康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从我个人的角度,提出三点建议。
主动学习心理知识
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相关的心理知识,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对心理健康进行一定的自我诊断,当自身或身边的人心理状态出现偏离的时候,能够及时进行干预,防止情况进一步恶化。
最近我正在阅读《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这本书讲述了陷入抑郁症的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基础心理知识、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接受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如何等等,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心理读物。
摒除偏见
身体会病,心理也会病吗?明确地告诉你:会,严重的抑郁症同时会引发自杀。
举个例子,有部分未成年人出现陷入长期情绪低落的情况时,家长会认为他们只是简单的不开心,并且他们会说:“我已经给你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条件,你有什么不满意的?想当年我们那么苦都熬过来了,你有什么不开心的?”这种对话也曾发生在我的成长过程中。
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想法,他们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有独立的人格,未成年人与成年人一样会有各种情绪,未成年并不是他们不会患上任何心理疾病的挡箭牌。
同样的,一个平日里非常外向的人也有可能被诊断为抑郁症,他们在向你展示笑容的同时也可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因此所有人都应该摒弃“身体会生病,心理不会生病”的想法。
勇敢面对
当你已经出现了一些明显的情绪或心理上的问题的时候,我的建议是立刻前往医院进行诊断,患上心理疾病不是“矫情”、“不够坚强”的同义词,它就像我们的牙齿会龋坏、会痛一样,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及时就医能够明确你是否患上了心理疾病,确诊后积极配合治疗,通过他人帮助及自我调整,痊愈只是时间的问题。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每个人都应当对心理健康有正确的认知,过度的解读、污名化都会使我们忽略了患上心理疾病的人和他们正遭受的痛苦。同时,我们并不能保证在这一生当中自己不会患上心理疾病。因此重视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祝愿你我都能拥有身心都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