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雅的故事/文 原创
什么是灵感?《现代汉语》词典中说:在文艺、科技活动中,由于勤奋学习,努力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学识而突然产生的创作冲动或创造能力。
写作要不要灵感?喜欢写作的人,都会有共同的感觉:写作需要有灵感。当灵感到来时,就好像有灵光一闪的感觉,突然之间得到了启发和顿悟。
臧克家先生在《京华练笔三十年》中说:“生活枯竭,灵感不来,虽然有诗,但好的不多”。有灵感时,忽觉思维清晰,才思泉涌,既能产生写作的冲动,脑子里又能涌现出许多的内容,下笔时便会娓娓道来,妙笔生花。
有句耳熟能详的话:机遇是给有准备的人创造的。自然科学的一切发明创造,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无数事实,足以证明这句话的含义。其实,写作的灵感,也是给有思考头脑的人创造的。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人与事,每天同样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很多人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然而,喜欢思考的人,就会发现端倪,激发写作的灵感。
灵感究竟来自何方?
━ 1 ━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的长篇小说《火印》,是一部以抗日为题材所创作的作品,长达26万字。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北方草原为背景,以坡娃和他的好朋友一匹叫雪儿的马为主人公,谱写了一首精彩曲折、悲天悯人的人性赞歌。
这部长篇小说的灵感从何而来呢?在《开讲啦》电视节目中,中国作家首次获国际安徒生奖殊荣的曹文轩先生,给出了详实的答案。
曹文轩先生在演讲中说:在阅读萧红的短篇小说《旷野的呼喊》时,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黄昏有两匹马,朦朦胧胧地跑了过来。这个主人公就想这个马是谁家的呢?他就猜测:这个马是有人在这儿来串亲戚骑的,因为缰绳没有拴牢,马跑掉了?就想等马跑过来把那个缰绳抓住。那个马果然跑了过来,他伸手就去抓那个缰绳。伸出去的手马上又收回来了,因为他发现那个马的身上,有一枚日本军营的火印。
从这仅有的几十个字的描写中,尤其是看到那枚日本军营的“火印”,曹文轩先生突然产生了写作的灵感。他说平时阅读的记忆闸门悠然打开,日常所积累的知识像冰山一样浮出水面。
曹文轩先生想起了二战时期日本军虐马行为臭名昭著,想起了世界有关各品种马的介绍,想起了许多与马有关无关的书,想起了二战,想起了关于马和放羊的孩子。所有阅读的记忆,聚集在一起,产生了巨大的能量反应。
曹文轩先生是中国少年写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性著作,曾获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等四十多种奖项,荣登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
从阅读中获得写作灵感,曹文轩先生的《火印》,堪称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告诉我们的孩子,或者是喜欢写作的我们自己,都可以从曹文轩先生的创作经验中得到启发和教益。
━ 2 ━
提到《歌剧魅影》,可能许多人都很陌生。如果说我们国产的电影《夜半歌声》,可能大家比较熟悉了。然而,它们都取材于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的同名小说,原作虽然算不上很精彩,但它神秘浪漫的情节,惊险悬疑的气氛却给了不少艺术家再创作的灵感。
加斯东·勒鲁原本是一个记者,有天晚上,巴黎歌剧院正在上演《忒提斯与培雷》,演到第一幕快结束时,剧院的水晶灯突然坠落,一名看戏的妇人不幸被砸死。当时加斯东·勒鲁就是在座的观众之一。
这场意外激发了他的灵感,他开始去搜集巴黎歌剧院的各种传闻作为写作材料。之后,他辞掉了记者的工作,专心写作《歌剧魅影》。他的作品开始在报纸连载,广受读者欢迎,又被改编成歌剧、电影、音乐剧。 后来该剧超越了当时家喻户晓的歌剧《猫》,成为演出最多场次的音乐剧。
剧中让观众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就是观众席上的水晶灯会突然掉下来,引起惊呼。当然这只是一种特效,不会再砸死人,这个意外只是安排好的招牌桥段。
加斯东·勒鲁的写作灵感,来自于意外突发的事件。剧场中观众那么多,震惊、恐怖、感叹的大有人在,由此产生写作灵感的,只有身为记者的加斯东·勒鲁。不是吗?灵感是给有思考大脑的人们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