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为了复习英语三级笔译考试,生啃了一整年外刊。
回想起来,读第一篇《经济学人》,简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吾生之多艰!
当时,发誓“要么过,要么si”。逼着自己一个词一个词的看,边查边背,大半年过去,考试也终于顺利通过了。
养成读书习惯,也经历了同样的历程。
01
初中时,非常羡慕那些漂亮、爱读书又谈吐非凡的女孩子。漂亮这件事,我想我爸妈已经尽力了,那,读书和谈吐方面,我是不是可以自己努努力。
于是,抱着成为“才女”的幻想,开启了阅读之路。
“才女”的起点嘛,必须得高!于是,六年级的我,就开始故作成熟,读《基督山伯爵》、《茶花女》、《普希金诗选》。
但其实,那时候的我,完全读不懂这些书,但还是装模作样的生啃。后来又看了《平凡的世界》和《飘》,可能这时候长大了一些,也慢慢能读得懂了。《飘》这本书就是我的玛丽苏文学启蒙。斯嘉丽,也从此印在我脑海里。
那时候,身边的同学都在看饶雪漫、郭敬明,为了显得自己特别,我就看韩寒。懂吗?当然不懂。
我记得,初中语文课本里,每篇课文后都会有课外书推荐,像是《钢铁是怎样练成的》、《蛙》、《丰乳肥臀》、《呐喊》、《彷徨》之类,我也很盲目地跟着阅读。初中的我,没有阅读偏好,也从未感受过阅读带来的快乐。折磨自己的同时,又在暴殄天物。
到了高中,我开始看各种“鸡汤”励志文。试图通过打鸡血来掩盖学习能力的不足和智力的平庸。好的一点是,至少在这个阶段,对我来说,阅读开始变得有用,有时候也能带来慰藉。
这么多年,你要问我阅读的乐趣是什么?阅读带给了我什么?说真的,还真没有。
我真正感受到,阅读对我产生影响,是在大学。
02
大学,有的是大把的时间。读了一些言情小说,偶尔,也会因为一个浪漫的书名读到一本好书。
我第一次读黑塞的《流浪者之歌》,是在不知道大几的某个初夏。精装本,薄薄的一小册,字号非常大,页边距也留得很宽。
“嗯,这么少,我肯定能读完”,我当时想。从下午读到太阳落山,很快就看完了。当时的我,只是把它当作“故事”来读,所以看到的,也只是一个印度贵族富二代的流浪故事。但我还是摘录了一些看起来很有哲理的话。
那时候,我并不知道,毕业两年后的我会突然要考研。
03
决定考研完全就是临时起意,甚至可以说是慌不择路。离考试还有不到100天的时候,我才开始复习,才知道,原来考研要考四门呐。
考研嘛,必定会经历一些辗转反侧和怀疑人生的夜晚。
毫无例外,离考试还有两周的时候,我被压力和焦虑吞没,地崩山摧的无意义感和自我怀疑席卷而来,根本逃不开,更别提复习了。我决定出去买几瓶酒,学着大人的样子,借酒浇愁。
北方的冬天,天黑的很早。回住所的路上,月亮和星星都升起来,夜空干净如洗。天特别特别蓝,月亮甚至勾了银边,让人忍不住想定格下来。我拿出手机,框得住夜晚,却框不住月色。于是边走边欣赏,手里的酒也随着月亮在晃,好像一切都变得恍惚,同我的未来一样。
崩溃来的悄无声息,却又振聋发聩。
“我是脑子有问题才会决定要考研吧!”
“我根本考不上!”
“连肖四我都背不下来,还考屁啊!”
“要不放弃算了”
“可是,难道要一直做逃兵吗?”
......
这样想着,我就哭了,路上很安静,我也尽量不哭出声。
“我现在就像一条流浪狗,没有哪个学校会要一只流浪狗,他们要的是训练有素的军犬好嘛!”
“可是,流浪狗就注定一生流浪si无葬身之地吗?”
“我不想那样”
“那不然呢?你能考上吗?是你不想就能改变吗?”
我想起了《流浪者之歌》。
那一刻,我看着干净的、深蓝色的天空,忽然明白悉达多为什么要流浪,明白他终其一生,所找寻的“道”是什么了!
说起来,我从来不信有顿悟这回事,但它就这样神奇地发生在那一刻。
我就是悉达多。我也在流浪,我在未知里流浪,我在找寻我的“道”。区别在于,他是贵族富二代,我不是,他是主动且坚定地流浪,且有所收获。我是主动且怂的流浪,并且一无所获。
我不能这么怂!
就是那一天,那个我,忽然明白,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不管考上考不上,当下的我,已经是有所成长的我了,比起从前的我,我一直在前进啊。
03
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可真矫情。但是,人嘛。
所以,这一两个月,我时不时就冒出一个想法:不然,试试读1000本书看看?
或许其中的某一本,也会像《流浪者之歌》一样,在关键的时候拉我一把呢?1000本书啊,要是真的读得完,岂不是很牛?想想以后的我,就是“读完1000本书”的我了,那时候的我,应该会发光吧。
但,我真的好怕失败啊。我做事这么虎头蛇尾,一定会失败吧?
但是,这个想法,一直缠着我。我明明从未在手机上透露过我的想法,大数据却依然让我看到了一个立志要读10000本书的网友。1000本,看吧,其实还是比较保守的。
不如就试试看?就算完成不了,那读过的书总归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