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批评,不教育

    春节前,和一位同事闲谈班级管理的体会时,他提出了他自己在班级管理中的一个做法:几乎不批评学生,一直努力在引领学生自我认识和成长。刚一听到他这种说法,我有些吃惊:在现实的工作中,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点来自师长的批评,对学生本人来说是一件好事吗?在教育过程中,缺乏批评的教育能算是完整的教育吗?说实话,我一直对这个观点在内心不是特别认同。

2021年第4期《班主任》卷首语

  今天,我在阅读2021年第4期《班主任》杂志卷首语的时候,读到了题目为《不批评,无教育》的一篇文章。我感觉这篇文章还是非常客观地分析了批评与教育的关系的。下面我摘录几段文章的文字:

  1.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将教师喻为园丁,园丁的职责是培育花木。培育的基本方式有二,一是浇灌,一是修剪。把这个比喻还原为 师生交往的现实,浇灌就是表扬和奖励,修剪就是批评和惩戒。夸美纽斯写道:“如果发现了不用心的学生,他就应该当场受到责备或惩罚。这样一来,学生街就会热切和用心了。”按照夸美纽斯的逻辑,批评,可以做得婉转(具备修剪的工具和技术),但不能没有;可以讲究策略(把握修剪的时机和技巧),但不能不做。没有修剪,便是对抚育花木的不负责任;没有批评,便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如果教师不肯使用批评的手段,则无异于放弃了教师的职责。

2. 教师对学生的爱要有“技术含量”,而批评的技术和技巧恰是“爱”的必要构成内容。当儿童犯了错误,不使用批评的手段,他就不明白所犯的错误为何不被允许;当学生出现欺凌行为,不使用批评的手段,他就不知道必须及时遏制自己的不良行为。

3. 不知从何时起,学校教育开始刻意回避乃至反对批评,代之以崇尚“称赞”,并自欺欺人地论证“巧妙的表扬完全能够代替直接的批评,使犯错误的学生自己认识到错误进而自觉改正”。作为论据的理由包括“批评是对学生自尊心的打击”、“批评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疏离”、“学生不能从批评中感受到老师的爱”、“学生能从教师爱的期望中自觉矫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等。轮着也许还有一些深藏心中不便明说的理由——“批评会使学生不喜欢老师”、“批评会引发家长意见”等。

    从育人角度看,批评恰是教师爱学生的“教育表现”。学生不喜欢被批评是事实,但只要老师站在为学生成长负责的角度出发,对事不对人,不侮辱学生人格,就能理解教育过程中不批评就意味着放弃了教育;通过必要的批评让学生学会做人,更好地成长,是教师的天职。因此说,爱护需要批评,批评也是教育。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