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之同处即为性,舍情则性不可见;
欲之公处即为理,舍欲则理不可明,
故君子不能灭情,惟事平情而已;不能绝欲,惟期寡欲而已。
【译文】众人意愿的相同之处,反映的就是人之本性,舍弃意愿,人的本性就不能显见;
众人欲望的公共部分就是永恒伦理,舍弃欲望,天理道义就无法申明。
故而君子不能消灭人的欲望,只能追求公允无私,不偏不倚;不能期望灭绝人性欲望,只能希望节制欲望、敛性收心而已。
【点评】“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他认为“圣人千言万语只是教人存天理,灭人欲”,“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明代中期,出现质疑理学、肯定情欲、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心学即为其中典型。受心学影响的《菜根谭》认为,情与性不可分割,众人皆有的情感就是与生俱来的人性;欲与理并不对立,众人共有的欲望就是伦理的范围。由此可见,从根本上灭情绝欲,是违背人性、违反天理的,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君子修身养性,应以公允无私、淡泊寡欲为目标,不能抛弃一切情感意趣,变得枯燥乏味、不近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