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7日
上周,参加了一次阅卷。
整个阅卷过程的心情是这样的——
起初,惊讶。“怎么能这样呢?不会吧?”“指指点点让孩子审题,换做自己,一点也不审题,蒙头就写”,“说孩子们写流水账,换做自己,也在写?”“拜托,读读题,好吗”等等。
后来,渐渐理解了。考上了教师编,我们有多少人欢欣鼓舞,有多少人长舒一口气,有多少人自认高枕无忧。教了几年书,面子上过得去,应付得了,也就得了。
是的,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然后呢?得过且过,人云亦云,泯然众人?还是应该寻找到新的方向,新的途径,以此为起点,积极地做点事情?若是前者,价值感会很快丧失。一旦丧失,再寻找,可就难了。
再后来,自己惶恐。
为什么?
如果这份试卷,自己来做,两个小时,我能考几分?
60分?我不敢保证。
“这么不自信?”不是不自信,而是很自知。
课标,我能张口就来吗?文言,诗词,我能倒背如流吗?字词、拼音、病句等基础常识,我能一个不错吗?我不能,不仅仅因为记忆力逐渐弱化。
写个设计,做个板书,说明设计意图,评论课堂现象,我可以吗?也许凭借着数年的积累,我可以写一写,纲目也许不会丢,大致看上去很“美”。但,我能保证设计的精确性和逻辑性吗?我能保证板书的优美和生动吗?我能把设计意图和课堂现象说清,点透吗?写一篇关于教师引导学生读书的故事,我能完整地表达出吗?即使能表达出,我能把这个故事讲的有模有样,有滋有味吗?
我不能,这与记忆力无关。
究竟与什么有关?与价值,与信念有关。
看看我所敬仰的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他是这样做的:近40岁时转行语文,把所有的功夫都用在了课堂上,用在了学生身上,用在了读书、思考、备课、朗读和练字上。
他连汉语拼音都认不全,于是,虚心地向低年级教师求教;他觉得自己的字写得很难看,于是,无论写教案、改作业、批作文等,均用小楷毛笔书写;他觉得自己的朗读水平不高,于是,学播音员,反复练习,练出了高超的朗读本领。
教学基本功的自我修炼如同武术基本功的练习,需要持之以恒,需要扎扎实实,不浮夸,不懈怠,不自大。
反观自己,我做到了吗?没有!
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基本功的自我修炼。哪些是语文的基本功?通过这套试题,我们应该很清楚。现在,如果请你回忆的话,你还能记起吗?记得起,恭喜你,日常要朝向那个方向迈进;记不得,抱歉,赶紧问问身旁优秀的老教师,明确了,日常也要朝此方向努力。
这里的“你”,不是别人,指的是我自己。
那些没有价值和意义感的日子,过去了好多年,幸好幸好,内心里还保留着一点火种,雨淋不着,风吹不灭。
支玉恒老师的教育经历,告诉我,无论起步多晚,以勤补拙,刻苦钻研,终天道酬勤。
相反,即使起点再高(某名牌大学中文系),素质再好(招考,数千人脱颖而出),不务实,不进取,不以“教育+教室”为信仰,你很快会成为小环境的“追随者”,大环境的“怨言者”,难以触摸到教学之道,育人之趣。
有时,我会成为自己笔下的“追随者”和“怨言者”,此时,停下来,想一想:我的初心呢?我的价值呢?我的梦想呢?对,不再追随,不再怨恨,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我是我自己。
有人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深知,梦想一定不会实现,否则它不叫梦想了,但我还是会做,别问我为什么。
再拉回到这次考试。
我们可以仅仅把它视为一次考试,”没什么了不起!”“反正我不是学这个专业的,无所谓了。”“我没怎么准备,招考时,我准备的好,考的也不错。”“研究这个干啥,能提高成绩吗?”
如果这样想,还得恭喜你,你入错了行,”嫁”错了“人”。
面对这份试卷,我要时常问问自己:我能考几分?经常用这句话敲打自己,免得自己“沉醉不知归路”。
“我能考几分?”无论青年,中年,甚至老年,时常问问自己。
因为,常问常清醒,常答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