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州市某研究中心就广州单身青年的婚恋态度和需求开展了一次调查,并发布报告。报告显示,半数单身青年结婚压力主要来自父母亲友,“有房”跌出婚姻必备条件前三位,83.1%的受访者表示,结婚第一前提是“稳定的收入”。另外关于大学生的数据,有81.1%的受访女性在大学期间没有谈恋爱,男性青年中,有55.9%的人在大学期间无恋爱。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假如没有父母,很多人都不会去结婚——至少,不会在这个大多数人都认为该结婚的年龄段结婚。因为不结婚的原因很多,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现实的,而对于父母而言,成家第一,立业也是第二,更别说其他了。
我们处在的这个互联网时代,也正是新旧更替,传统和新潮碰撞的时期。父母那一代的思想和行为都很正统,而年轻一代大多很独立。进入成年,如果子女还没有结婚打算,做父母的就会比子女更着急他们的婚姻大事。年龄越大,这种操心和干涉就越多。所以各种狂轰乱炸安排相亲,让子女叫苦不迭。
没有谁是谁非,只有两代人的代沟,环境和个体意识、抉择。
对于当事人来说,年轻人考虑的是两个人的感觉和相处,还有相貌、年龄、性格、教育水平、爱好、身体、匹配程度等等——当然前提是两人没有建立感情。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非常看重缘分、感觉的。如果两个人缺乏了解,没有感觉,没有共同语言,那么就不大可能在一起。另外有时候,结婚并非必须。或者说,若内心唤不起那种成家结婚的冲动,没有太多阅历,没有年龄压力,是很难有找另一半的打算的。这其中有责任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年轻个体的思想、独立、权利和选择。而在父母那里,多数只以结婚为目的,而结婚,也以养儿育女为目的。遗弃小屋文
单身男女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婚恋观、独立意识、经济条件都决定了是否考虑结婚。可能由于经济约束难以结婚,可能乐于单身不想结婚,可能有心理障碍恐婚,可能由于心智不成熟不能结婚;而父母习惯于使用线性的思维模式考虑结婚。
从现实生存的角度考虑,现在社会节奏快,生存压力大,年轻人每天为生存而努力,忙碌起来连轴转,不管是工作还是事业,一般都占据了大多的时间,耗费了太多精力。工作性质(特别是服务相关行业)不同,休息时间尚少,更何况谈婚论嫁顾及家庭生活。工作、生活、人际、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各种成本支出如同大山一样压着年轻人,一个人生存已经艰难,哪还敢考虑结婚?结婚就意味着更大的开支,更多的精力。而父母看的也许更实际,但未必能站在当事人那个角度的考虑。
另外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父母剪了儿女的翅膀,却仍然要儿女去飞翔。对于子女曾经的爱情,父母可能基于各种考虑,比如异地,年龄,家庭出身,而横加干涉,而一旦子女单身了,又忍不住为之张罗要求相亲结婚。子女和父母的标准其实永远没有在一条线上。
当然,年轻人不考虑结婚的理由很多,有人因为经济条件,有人因为工作(或因为工作性质),有人因为过往伤害,有人因为享受单身,有人因为没有爱情,有人因为自身(同性恋等)……但对于父母来说,子女尽早结婚是义务,更是责任。只有子女结婚,父母才能放下一颗心;只有子女结婚,父母才能准备迎接孙子;只有子女结婚,父母才能要求养儿育女,帮子女照顾孩子。
社会传统观念就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适婚年龄了就应该结婚,周围同龄人甚至小年龄的人都结婚生子了,所以应该结婚;害怕自己大龄以后生育不好,所以应该结婚。父母年龄大了,他们渴望你安家,渴望抱孙子,所以应该结婚。正是这些无形的压力,单身男女才不得不考虑结婚。
而在这些责任和心理压力的影响下的单身男女,也许并不热衷结婚。他们只是害怕,担忧。周围环境和传统观念给了父母很多压力,父母也产生自己的压力,然后,父母把这些压力都给了子女。所以,很多子女,因父母而结婚。
因父母而结婚,尽管不想频繁相亲,但还是不得不去相亲;尽管不想过早结婚,但还是不得已结婚。尽管不爱某一个人,但还是最终因软弱而妥协,因父母而结婚。尽管很爱一个人,但终究因为父母干涉不接受,忍痛割爱放弃后,由父母参谋做主,安排相亲,最终结婚;尽管不想结婚,但父母年龄已大,望子成家,渴望抱孙子,所以为了父母,最后选择结婚。
假如没有因为父母这些,相信很多所谓的“大龄”单身男女会静静等待缘分,培养感情,积累资本,在一个偶尔的缘分,拥抱爱情;抑或因为一个人走累了,自然和另外一个人走在一起,结婚。假如没有父母这些,相信他们都不会结婚——或者不会固定在这个年龄段大肆相亲匆忙结婚,养儿育女。遗弃小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