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拒绝了我们的活动邀请后,果子同学又私下跟我说:“我也不知道,我就是觉得这对我来说没什么用,我现在不想花费时间去做一些和未来不沾边的事情。”其实在她讲完的那一瞬我还是很羡慕着她的对未来那严谨的,按部就班的规划。于是我问:
“那你以后是怎么打算的?”
“嗨,那哪儿说的准啊。我也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呗。”
“......”
Excuse me?
如果你的未来规划没有那么的清晰,你又怎么分辨什么是对未来有用什么是没用的东西?
我听过很多这样的话:
“为什么马哲近代史这些课排那么多课时?我一个理科生学这些有什么用?”
“学生会跟我想的完全不一样嘛,都是些跑跑腿打打杂的活儿,说好的锻炼自己呢?”
“科研实验啊,差不多应付应付就行,保研又不一定用得上,费那么多时间把自己搞那么累干嘛......”
其实这些想法也并没有什么过错,怕就怕在放弃了那些看似与本专业无关的基础课后却没有对那些“更有用”的专业课有更加深入的研究,不屑于学生会的跑腿打杂却没有再给自己寻找更加能够锻炼能力的平台,应付了科研实验却没有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在需要为了自己的保研而为之专注努力的东西上......更糟的,是一面抱怨着环境的不尽如人意和无法改变,一面还得疲于应付着眼前的生活。
大好青春,岂不是浪费在了那看似精明的精打细算上。
千金难买好光阴,我乐意咋地就咋地
去年的“中国好声音”里凭借一首“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走红的赵大格在被问及未来的打算的时候,这个九五后的妹子说:“我不知道,随时都有可能变化。”“只要年轻,我就想去尝试一下。”这种坦诚与率性的青春洋溢也是迷人的。
所以年轻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处处充满着可能性。哪怕是没有敢想敢做的气魄,也有相对充足的时间和青春的资本去感受和尝试身边的一切。
大概大家多多少少都会因为不知道自己将来的路要怎么走而陷入恐慌和焦虑,这也是导致我们在一些选择面前瞻前顾后游移不定的原因:我是考研还是直接找工作?要不要去大城市打拼?要不要辅修一个双学位?再或者,该不该参加社团组织的竞选?
真是麻烦啊。
然后就会觉得,我要是有个明确的未来规划就好了,就不必在这么多选择之间如此纠结。可话说回来,规划就算制定出来就一定是铁打不动的么?大概那个在11、2岁时信誓旦旦地说“我以后做什么工作也不当老师和医生”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年后的自己在高考结束时会以同样的坚决在所有志愿上都填写了医学类专业。
所以啊,规划固然是好的,但不要把自己束缚在对未来细节的描绘和纠结中,生活往往如夏季晴雨无常般走向多变,那么就带上一把伞上路。去往远方的路在脚下,不在彼岸。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自从在听过的某一次国学讲座中接触到了这句话后,感觉自己的生活都美好了许多。在一些涉及“有用无用”的质疑面前,用上这句话不仅显得档翅高而且分分钟秒杀了自己那点被功利心理影响而左右摇摆不定的小情绪。
或许思修毛概马哲近代史这些科目与自己以后的就业方向没有太大交集,但可能恰恰是这些老师在课堂上的某一句话在之后不久的某一瞬忽然被你顿悟似的回忆起,于是在一场艰难的选择面前,你会做出一个更加合理的决定;或许多听几场讲座无关乎你的综合测评成绩,但跨领域的内容可以让你接触到更多原本接触不到却可以实际操作于生活中的东西;或许刚进入学生会,那些“打杂”的工作确实无法体现你的能力,但也是这里,让你学会了排版做表设计PPT甚至制作网页剪辑视频 —— 一些如果不逼自己一把,自己可能就永远没有动力去主动学习的技艺。
一位知名HR曾在一次线上交流时说,她曾花了2年时间准备一项考试,然而她职业选择的改变使她并没有因为这次考试的通过而占上任何实质性的便宜,她也曾懊恼过自己浪费了两年的大好光阴,但多年后回忆起,她却很感激,说那两年的准备教给了她系统学习、书写文案和与人交流的能力。
没有白出的力,也没有白学的东西。
我还记得曾经作为学生会的部员去宣传自己部门的活动,大中午饿着肚子讲话讲得口干舌燥,当所有的宣传单终于发完,旁边的搭档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这下又长能耐了,以后要是找不着工作,再不济还可以去发传单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