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乌镇,不只看小桥古巷

去乌镇,不只看小桥古巷

早就听说,乌镇是中外闻名的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更有人说,如果江南只能去一个古镇,那一定是乌镇。

西栅景区大门的公路对面,立有一块“2023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巨大标牌,标牌两边密密匝匝地插着五彩缤纷的万国旗。景区接待大厅高大敞亮、富丽堂皇,敞开胸怀,热情拥抱八方来客。

从大厅一侧过检票口进景区,游园小径两边的树枝上,娇小的画眉跳来跳去,面对举起的相机也不躲避,似乎有意给游人留影一样。透过树林,望见一处如北京鸟巢的大型建筑物——乌镇大剧院,它像一把打开的巨大折扇,又像一朵盛开的并蒂莲浮在元宝湖上。

走过一座石拱桥,不远处,有一座临水而建的楼阁与大剧院隔水相望,它就是木心美术馆。

几年前,我读到一首《从前慢》的短诗,因它很契合我记忆中的人间烟火,就特别关注了诗人木心,了解到——

木心原名孙璞,出生于浙江乌镇,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中国文学大师、画家。这位诗、文、画三界的翘楚,在那个年代,没逃脱劫难,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所有作品被烧毁;入狱后,被囚禁在一个满是脏水的废弃防空壕中,他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 Prison Notes》(囚禁中的日记),内容是他与中、西哲学家(如福楼拜、尼采、孔夫子等)的心灵对话,出狱时,将其藏于衣服夹层中带出;在狱中,他还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出狱后,他离开故乡,在中国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木心在国外多以画家面世;在国内多以文学家面世。2006年,近80岁的木心被家乡政府以英雄和“国宝”之姿邀请返乡定居,2011年12月辞世,落叶归根。

据资料:这座木心美术馆由木心好友贝聿铭的弟子、纽约OLI事务所冈本博、林兵设计督造,历时四年;馆内设计与布展,由OLI设计师法比安主持,于2015年11月正式开馆,木心先生的学生、著名艺术家陈丹青亲任馆长。美术馆修长、现代化的造型高度契合木心先生一向崇尚的简约美学。

展馆坐落在元宝湖中,与水中倒影为伴,成为了西栅一道俊秀的风景线。美术馆设有五座永久性专馆——绘画馆、文学馆、狱中手稿馆及影像厅组成。两座特展馆每年推出对木心构成重要影响的世界性艺术家年度特展。文学馆中陈列了木心的部分藏书和诗文手稿,均有黑底白字的汉字释文和英文译文。因手稿不允许拍照,只能记个大概。在木心狱中手稿馆看他的《The Prison Notes》,隔着玻璃展柜看过去,手稿文字看不清,但整齐不苟却印象深刻。透过那密密麻麻的文字,我似乎看到了他在狱中毕恭毕敬与先哲的无声“对话”和“弹奏”莫扎特、巴赫的身影。对于展厅中木心的画作,我是外行,看不懂,只觉得好看,耐心读一旁的简介,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在木心美术馆里,文学家木心和画家木心得到了完整呈现,游人既可以读到作家、诗人木心又可以看到画家木心。看过木心美术馆,那些直观的实物配着相关的文字介绍更加显化了我记忆里有关木心的印象。文学和绘画照见了他多舛不屈、出类拔萃的传奇人生。至此,那个十字架上大写的“人”站立于一介俗人心间。

离开木心美术馆,我默念着他的诗:“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车站\长街黑暗无行人\卖豆浆的小店冒着热气\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一路上,江南花已凋落,信步过桥,听得乌篷轻摇桨。

转到一处,眼前一亮:好多匹红、黄、蓝等印花布高高悬挂在数不清的竹竿上,层层叠叠垂挂而下,迎风招展。孙女一下子就钻进这迷阵中去,和几个陌生的小朋友笑着跑着,在花布丛中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担心她跑丢了,只得赶紧找出来,又不好批评她,今天是她的生日,她为大,我们只有好话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拉在手里不放开。往里走,正面墙上蓝色挂帘上一个大写的“染”字。原来这里就是乌镇草木本色染坊的晒布场,占地2500㎡。进作坊,见墙上挂着配有图片的《桐乡蓝印花布印染流程》,瞬间,一股特别的臭味扑鼻而来。这臭味,让我突然想起在一中读书时路过的陆城南门口的染坊,记得每次经过那里,我都是捂着鼻子跑开的。这作坊旁的大堂里挂着各种颜色印花布制成的衣服别有韵味。我很喜欢这种印花棉布做的裙子,尤其夏天,薄而不透,吸汗而不粘身,比任何布料都凉快,还特有文艺范儿。

走走停停,来到昭明书院。抬头看见千年牌坊矗立,上刻有“六朝遗胜-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的繁体字。

南北朝时朝-梁太子萧统本应在建康(今南京),怎么跑到乌镇来读书的?原来,生在帝王家的萧统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刚出生时,紧拽拳头,产婆、宫女、太医等都没法扒开!其父梁武帝萧衍虽是金戈铁马之君,却也是笃信佛教之徒。他认为儿子这是拳头治天下的吉相,但也是病,就张榜求医,并许诺:谁能治好我儿,我儿便拜其为师!

许多近臣试之未果,终被尚书仆射沈约轻轻扒开了!武帝知沈约是个大才,即刻册封长子萧统为太子,又加封沈约一堆官职:中书令、前将军、尚书令、太子少傅,让太子寸步不离地跟他读书,期待太子继位后一统天下。可沈约每年清明节和父母的忌日都要回故乡乌镇扫墓,并守墓数月。武帝担心儿子荒废学业,但又不能阻止沈约的孝行,只好让萧统随沈约到乌镇跟读。

为了让太子安心读书,朝廷在乌镇修建了一座书馆,此书馆,后为昭明书院。有史为证——清乾隆《乌青镇志》记载,梁天监二年(503年),萧统曾随老师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后来,书馆塌毁,遗迹残存。

名师出高徒。沈约是一位史学家,著有《晋书》《宋书》《齐纪》等书,开创了史书“家传”的先例;亦是一位诗人,开创了诗歌体裁“永明体”。他教出来的高徒萧统主持编撰的中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文选》,被读书人视为教科书。

可惜,萧统寿命不长,年仅三十,英年早逝,谥号昭明,被称为“昭明太子”,后追尊昭明皇帝,庙号高宗。

可幸,萧统享年短,混乱时代,如果无意于宫廷政治而独钟文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萧统真当了帝王,南北朝时期只会更加混乱,历史上也只会多一个如李煜、宋徽宗那样的皇帝;而他能善始善终,仅以文学存于世,这于己于国,岂不幸哉!

看书院门前的唐代银杏,跨越时空,风韵犹存,沿着光影斑驳的石板路,走进书院,站在这不计其数的珍藏卷宗和浩如烟海的宝贵典籍面前,羞于启口自己也是读书人,还是教书人。

来乌镇读书的大家不乏其人,宋代河南洛阳人陈与义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官至参知政事,还是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江西诗派“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之一。

穿过长81·5米、宽1·5米的洪昌弄及周边大大小小的石板古巷,看过同治五年的亦昌号“天下第一锅”、叙昌酱园晒场和大气躺在一方橱窗里金龙护体的红筷子之后,还真有点饿了,我们一家老小就街边的小店吃了乌镇特色的羊肉面。

乌镇的风景真美!美得古朴,她的小桥、石板、画廊、飞檐都有实实在在的沧桑岁月,记载了古镇几千年的文明史;美得考究,每一处造型皆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人随处一站,背景就是一幅画。站在岸边,眺望那一弯小桥在平缓的水面上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漫步桥上,环顾傍河的民宅,层叠翘飞的檐角,如诗如画;无意间瞥见岸上摇曳的树影下,一小女孩手牵高高飘动的气球,如纸鸢,我不禁唱起“我是那年轮上流浪的眼泪,你仍然能闻到风中的胭脂味……你看那天边追逐落日的纸鸢,像一盏回首道别夤夜的风灯……”;鸟瞰桥下乌篷船悠悠飘荡,令人遐想无限。难怪当年返乡省亲的茅盾坐在水边长久凝视,就能构思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等。这被人当作“书呆子”笑话的一幕,恰好也被乌镇的另一位读书人木心看到,并写进《塔下读书处》一文中了。

茅盾是乌镇的儿子,家乡13年的养育之恩、风土人情,奠定了他丰厚的文学底蕴。走出乌镇的茅盾,到湖州-嘉兴-北京大学预科,一路求学,再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之后又到日本闯荡。34岁时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一起从事革命文艺和社会活动,并创作出多部与平民大众生活紧密相连,揭露黑暗现实,反映忧国忧民、扶正祛邪思想的经典名篇,如《子夜》《春蚕》《夜读偶记》等,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读中国现代文学史时,老师讲茅盾是一流作家(“鲁、郭、茅、巴、老、曹”)之一。我给学生讲茅盾时,必用他把原名沈德鸿的“鸿”字潦草成“鸣”字而差点误了上北京大学预科,后认真习字,成为一位书写俊秀、出色的书法家的故事,来勉励学生认真写字;给学生讲散文《风景谈》时,定会强调:茅盾笔下最美最伟大的风景是主宰万物的人类,他认为“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茅盾创造了多个第一:建国后,中国作家协会的第一任主席;文化部的第一任部长;中国第一次以个人名字命名、设立的文学奖——茅盾文学奖

“岁月磨洗后的辉煌——茅盾文学奖·历史与成就”是悬挂在西栅大街“茅盾文学奖”展馆前的标牌。

进馆可见茅盾先生的头像、《茅盾简介》《茅盾文学奖缘起》及茅盾逝世前口述、韦韬笔录的给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的信笺——大意是把25万元稿费捐出作为奖金,设立一个长篇小说文艺奖金的基金,以奖励每年最优秀的长篇小说。这就是“茅盾文学奖”设立的由来。一楼还陈列了几十位茅奖作家头像以及第一届茅奖评委会名单和获奖名单。一圈看完,工作人员指引我们上二楼看了第二届至第十一届茅奖作家及作品。其中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颁奖地在乌镇。

“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能获得这项殊荣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文学殿堂塔尖上的佼佼者。其中很多作品都拍成影视剧,被家喻户晓了,比如近两年影响较大的《人世间》是改编第十届茅奖梁晓声的同名小说,刚落幕的《繁花》是改编第九届茅奖金宇澄的同名小说。

第四届茅奖《白鹿原》的作家陈忠实获奖感言:“《白鹿原》是我花气力最大的作品。但愿我们的生活再不要有沉重和沧桑,有幸福和轻松。”这大概也是每一位作家的心声吧。

离开“茅盾文学奖”展馆,来到放生桥近处的一幢木质构架的小瓦房门前,看见青砖墙面上镶嵌着“茅盾纪念堂”几个大字,进门可见位于厅前的“文学巨匠茅盾”的半身塑像,馆内陈列着反映茅盾生平、业绩的实物及部分作品的橱窗,盖着党旗的茅盾石膏像。纪念馆后面的小坡上,茅盾墓静静地坐落在苍松翠柏之中,一位伟大的文学尖兵永远矗立于历史的天空!

漫步在精巧雅致、古扑凝重的风雨长廊里,不时看见廊壁上张贴的刘若英为乌镇做的宣传片。据说当年刘若英、黄磊拍《似水年华》时在这里取过景。长廊里时不时有电瓶车和景区旅游车行驶。这里视野空旷,我无意间瞥见一只水鸟长时间望着岸边的一串红果发呆。

历经风雨长廊,过桥看景,来到一处开阔地,一坝枯黄,一座曲径木板长桥架设在一塘残荷之上,一方油菜苗遮不住黄土地。周边有居民住宅、小桥流水、竹木环绕,穿越田埂上,被悠然静谧的田园冬景所环抱,心情特舒畅,仿佛桃源之人。这里的一切都在蓄积力量,待到来年春暖时,定是另一番景致。

这一天,我们在乌镇西栅景区丈量了两万多步,走马观花了这座江南第一古镇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第二天,我们在去东栅景区的路上,沿途看见街道两边的每一个路灯支架上,均悬挂着第十一届茅奖作家及作品的条幅。进景区后,我们继续游览了茅盾故居、木心的晚晴小筑等景点。

冬日的阳光温暖归途,百闻不如一见,不虚此行。一趟游览下来,乌镇在我心里,美得更加立体、更加清晰。乌镇的美,不只有小桥乌篷、江南古巷,有了木心、茅盾、萧统等文学家的乌镇更美,更有底蕴,更有灵魂!

(2024-1)

作者简介

周艳琴,出版《国学读本》《胡敌传奇》《胡敌故事》等书,长篇小说《孤鸿一片影》曾在网站上连载,短篇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教研论文等数百篇散见各刊和公众平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9,490评论 6 50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3,581评论 3 39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5,830评论 0 35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957评论 1 29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974评论 6 39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754评论 1 30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0,464评论 3 42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9,357评论 0 27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847评论 1 31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995评论 3 33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0,137评论 1 35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819评论 5 34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1,482评论 3 331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23评论 0 22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3,149评论 1 272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8,409评论 3 37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5,086评论 2 35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