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电影《好东西》的几个片段,
其讲述了一位离异妈妈带着女孩的生活日常。
这部影片有两点深深触动了我:
其一,幸福的孩子往往有着不扫兴的家长;
其二,何为“好东西”。
我的经历使我深切地明白,
未成年孩子是脆弱的,
正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极度需要家长的保护、理解、信任和支持。
在这个阶段,
如果家长过度保护或者肆意打压,
孩子很容易出现问题,
甚至可能要用一生去疗愈此时造成的伤痛。
唯有家长把爱与规则同时赋予孩子,
孩子才有可能顺利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在教育孩子方面,
家长给予的是否为“好东西”,
需依据孩子各个年龄段的心理成长需求来判定,
并非取决于家长的主观想法,
而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
小学孩子认为的好东西,
给到高中孩子可能就不合适了。
孩子更为需要的是家长在精神上的给予和满足,
是家长的不离不弃,
是永远温暖的家作为他们心灵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