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很爱唱一首歌:“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想象中,一个衣袂飘飘的女子、赤着脚,在海浪逐岸的沙滩边禹禹前行......
那时候很着迷这首歌里的感觉,——一种淡淡的忧伤、一直流浪的迷茫,特别符合自己当时“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情。再大一点才知道这首歌的作者叫三毛,也在同学那里读到了她的第一本书《雨季不再来》,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了她所有作品:《哭泣的骆驼》、《送你一匹马》、《我的宝贝》......,到最终看到了别人执笔的《三毛之死》。
从她的作品中,我第一次知道了外面还有一个怎样精彩的世界,知道了可以如此恣意的人生,知道了除了名著之外还有这样另类的文字,知道了文章这样写也可以大受欢迎。那时,15岁的我在校园中也是小有名气,自认为自己文笔很好,当时觉得只要自己也有这样的经历,像这样的文章也能写上一箩筐;以至于上了高中,更认为三毛的作品不够厚重,将对她的追捧,最终逐渐变为轻视。
长大以后也常走走停停,不知在何时起,有时,在机场、在风里、在拥挤忙碌的人群中、在苍茫大地之间,蓦然回首、却上心头的是她作品中简简单单的几句文字,好像她那轻柔的声音在我耳边呓语,我的心猛然一紧又慢慢展开,那时才忽然觉得真正明白了她,才读懂了她那些看似轻松简单的文字。犹如庄周梦蝶——不知三毛是我,亦或我是三毛?好想与她隔空喊话,流下一些感怀尘世之泪。
宋代词人蒋捷曾作《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词人的眼前依然是夜雨,而听雨的人从少年变作老年,经历了诸多悲欢离合与物是人非,这雨听在心中是雨又不是雨......,或许这正如我当时的感悟。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愿那个长发飘飘、特立独行的女子,最终找到了她梦中的橄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