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先生《传习录》:看问题不要只观察事物的表面,更要注重其本质。
王阳明先生是一代奇人,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圣人”,清初的文坛领袖王士祯评价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那么,如此厉害的王阳明先生,他看待事情、解决问题的方式,又和常人有什么不同呢?
在《传习录》开篇处,王阳明先生的弟子兼妹夫徐爱对他做了这样一段描述: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这段话大意讲的是,哪怕是跟随在王阳明先生身边的学生,在聆听先生教诲之时,往往也只领悟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知识,而遗漏了大部分知识。这就如同鉴别千里马之时,我们只看到了它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千里马其它的特征。
王阳明先生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又何尝不是我们所困扰的问题呢?
比如孩子们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面对习题却提笔四顾心茫然,这是只学了皮毛,却没有掌握到知识的精髓,所以在运用时,总是力不从心。
再比如我们想在工作空闲时间,看看书,多学点知识,提升一下自我的能力。可即便我们看了不少某某说、某某教你学……之类的“成功秘笈”,为何到具体实施时却总是不得劲,干不出结果来呢?
这其实,便是徐爱所提到的“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
“牝牡骊黄”是一个典故,出自《列子·说符》,它讲的是秦穆公和伯乐之间的一则小故事。
秦穆公询问伯乐,他老了之后家里有没有人可以继承他相马的本事。
伯乐说,自己的孩子都不成器,唯有和自己一起卖柴草的伙伴九方皋,一身本事不在自己之下。
穆公很高兴,便差人去请他,为自己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来报告秦穆公,找到了一匹黄色的母千里马。
秦穆公很高兴,可等他差人把马牵上来时,却愣住了,这不是一匹黑色的公马吗?
秦穆公带着怒气把伯乐找来,质问他你怎么给我找一个连马的颜色公母都分不清的人,来帮我找千里马:“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
伯乐听完后,长叹一口气道:他已经强到了这种境界吗?他所看到的东西,是千里马的本质,而忽视了千里马的外表。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
在这个故事中,秦穆公代表着的便是依据事物的表象去判断问题的人,这样做的结果自然是看似掌握了某件事情,可实际上,这样的表象或许和问题的实质完全相反。
很多时候,我们付出了很多精力去做一件事,结果却适得其反,其实,那便是因为我们只是掌握了问题的表象,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