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我听过一个重要的理论:供求理论
当时书里面是这样讲的:当供小于求时,价格上涨,大于商品本身使用价值;反之当供大于求时,价格下降,甚至低于其使用价值。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商品的价格由需求和供给决定,如果需求多,供给少,那么价格就高;如果需求少,供给多,那么价格就低。
注意!
这句话里面用的是「商品」,可能就是因为这两个字直接导致我长期以来狭隘的理解供求理论,更可能是因为我当时很笨
所谓狭隘的理解,就是认为这个理论只在商品买卖领域有用,而在其他地方没用。
这是一个长达十几年的误解!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道破一个简单的道理:
供需理论不仅仅适用于商品,还是适用于各种人和事,用处极为广泛,可以当作一个普世的解释模型。
了解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之后,不知不觉就会将那些能够解读各种人和事,或者叫社会想象的理论归纳到模型中,有意无意之间就会注意去收藏各种思维模型。
看到这个干巴巴的道理,也许还没什么感觉,不妨简单运用一下这个模型,看看它究竟有没有用
我们随便找几个问题看看
1,程序员的收入为什么比一般岗位高?
我们用供求理论来解读,因为互联网发展迅速,人才供给速度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导致程序员之类的人才供小于求,价格上涨。不过,随着技术类岗位大量的人才涌入,我认为供小于求的现象会慢慢消失,直到有一天可能供大于求,码农成了“真码农”。
2,为什么阿里、腾讯们市值那么高?
因为阿里、腾讯们各自找到了需求最大领域,比如社交需求、购物需求等,并且最好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3,为什么女朋友认为你很重要(珍贵)或者是不重要(不珍贵)?
每个女生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这个需求可能是安全感,可能是金钱,可能是开心和快乐等,如果一个男朋友没办法满足她的需求,总是和需求不匹配的事情,比如女朋友喜欢安静和宅,你却总是喜欢她出去玩,带她出去逛街,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她开心,那么那天被告知分手时就不要太惊讶,因为你一直都不重要。而一个男朋友能够满足女生各方面的需求,那么他就会成为她心中最重要的人。
没想到供求理论还可以解释爱情吧,哈哈
供求决定价格
需求越大,供给越少,价格就会越高
需求越小,供给越多,价格就会降低
当然,还可以概括的更加简单一点
假如一件商品,需求多而供给少,那么现在去生产那件商品就是有用的,可以说用处很大,因为它切实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卖出去的价格也高。
假如一件商品,需求少而供给多,那么还去生产那件商品就是无用的,或者说用处很小,卖出去的价格就会低。
将上述的「商品」替换成人或事也一样
所以供求理论可以更简单点:
对别人有用的人,价格高,对别人无用的人,价格低
这句话扩展成应用就是:
做人,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人
做事,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事
做产品,就要做真正有用的产品